定挨光王婆受贿 设圈套浪子私挑
王婆在此篇中是主角,长篇的言论皆是她所言,在此不复述。不过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可以认清这样的几个事实:
1、王婆具有很高的概括能力,这点通过“潘驴邓小闲”五字即可看出;
2、王婆很会谈判,将自己始终处于有利可图之地。十两银子,成了是报酬(第一回中,四两银子就可以“买了一口猪、一口羊、五六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札、鸡鸭案酒之物”,十两银子想必不少了,一年的菜钱是有了(她就一个人));不成,还有3匹布和十两好绵,解决了寿衣的问题。寿衣和棺木在古时候提前备好是值得称道的,现在农村都还可见为老人准备的棺木。
3、王婆的计划相当的完善,可行性非常高,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令人拍案。若是她读过书,写本《追女秘籍》啥的,肯定销量很好。还要提到的是,在她的计划中,她并没有一丝强迫的意味,她做了个笼子搁在那儿,是否走进来全凭金莲自己作主。
由此可见,王婆是个人才,不过就因为此次完美的计划,王婆为自己预定好了死亡的方式,并很有远见的准备好了送终的衣服。王婆后来虽然挂了,但王婆的理论却流传了下来。如今科技发达,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取代了王婆的作用,成就了无数的奸情。
方案谈拢后,王婆收到了布绵,开始行事。在她和金莲的对话中,提到了儿子王潮的年龄:“那厮十七岁了”,第二日聊天,提到自己“老身活了六七十岁”,在前一回和西门庆扯到:“老身自从36岁没了老公,丢下这个小厮。”三句话一比对,王婆的年龄就成了谜团,但是我认为她说自己6-70岁是吹牛,有卖老的嫌疑,以年龄来肯定对金莲的夸赞,因而将另两句一加就可得出她当时最多53岁,36岁又死老公,又带个那么小的孩子,生活真是很艰辛。对于王婆看到这里我都还是很同情的,当时的社会女人谋生很不容易,她一寡妇又带个孩子就更难,媒婆、卖婆、牙婆在古代是传统的女性职业。一般的女人都是通过嫁人解决生存问题,但是王婆是在丈夫死后学习这些养活自己和孩子的。第二回结束时王婆说道:“老身自从三十六岁没了老公,丢下这个小厮,没得过日子。迎头儿跟着人说媒,次后揽人家些衣服卖,又与人家抱腰收小的,闲常也会作牵头,做马百六,也会针灸看病。”至此,也为王婆一叹。
王婆后又提到了做衣服还得看日历,为了成全西门庆,王婆在破日裁衣。破日可能就是黄历上写的“诸事不宜”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是要表扬下金莲,确实很能干,还会做衣服。同时也可以看出邻里关系比我们现在好,王婆帮金莲做过饭,金莲则帮王婆做衣,从这里我看到了金莲的一点人情味儿,当然目的若是很纯洁的话就更完美了。当时人们生活事事依从黄历,王家没有黄历是否因为她不识字?儿子也不识吗?还是找的借口而已?
金莲回家后和武大的一番对话,我看了很觉感动,武大说:“你也不要吃她的才是,我们也有央及她处。她便央你做得衣裳,你便自归来吃些点心,不值得甚么,便搅挠她。你明日再去做时,带些钱在身边,也买些酒食与她回礼。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休要失了人情。她若不肯交你还礼时,你便拿了生活来家,做还与她便了。”此段说话知情在理,颇懂人情世故,一看便是个实在人。只可惜贪了不该贪的便宜便身遭横祸。也不想想自己这样的人才怎能消受金莲这般的人物,若是娶个平凡婆娘过日子,又怎会身遭横祸。
次日,金莲按照武大的吩咐拿钱出来办酒食,王婆为了她能留在这儿就没推辞,对于武大的人情一点感受都没有,可能在她眼里,有钱的才是人,没钱的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