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池宛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西宫南宛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莹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这一段叙事又简洁,又丰满,每一句都有紧扣时令和眼前的实景。句句都有在叙事,又句句都有是抒情,情景交融,天衣无缝。接着又翻出一层波澜,写临邛道士升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灵魂,使生死相隔的两人再重见一面。
“闻道貌岸然汉家天子合,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扒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 飘飘举,又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可是两面三刀人到底也没能见上一面,只留下一个无法填平的恨海,永远冲击着读者的心岸。”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能把这种生死相恋写得这么淋漓酣畅,白居易叙事的功夫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屯步。
《琵琶行》作于十年以后,是他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这时白居易已经四十五岁。被赶出朝廷,赶到江州------今天的九江时,这算不香多么沉重的一次打击,竟使他情绪一落丈。不过,他的热情毕竟还没有完全冷却,还能弹射出愤懑的火花,因此才提高了这首诗的品位。
“浔阳江头夜送客“,点出地点:”枫叶荻花秋瑟瑟“,点出时令:”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点出抒情主人人公的心境。这几句是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的,同时又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写得极为紧凑。“别时茫茫江浸月”,明月皓皓,江水滔滔,一片空茫。正在这时,琵琶女出场了忽闻水上琵琶声“,然而却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摭面“写弹琵琶这一段,最妙的是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么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进入高潮以后,又“银屏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都非常出色,使无形的声音,转化有视觉形象的审美对象,色是月色,弹奏前是”别时茫茫江浸月“,弹奏完了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景是”东船西舫悄无言:,两面三刀条船在冷幽幽的月色中并靠在江边。情则是琵琶声唤起抒情主人公的惆怅。这种惆怅无处不在,琵琶弹出的每一个音,可以说都是抒情主人公心灵的颤动。“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悄列言”,这凄凉的月色,寂寞的船影,都有是饱和这惆怅的,反弹琵琶这一场景写透之后,诗人借琵琶女诉说身世。然后逼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是从京城流落到九江这里来的,而诗人则是被贬谪而来相同的遭遇,自然有相同的感慨。琵琶女“暮去朝颜色故”以至“门前冷落车马稀”,年老色衰,终于被逐出旧日的约会快。这种心情是悲愤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抗议。诗人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种感慨的底层,同样拆叠着悲愤。他又怎能不悲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这震撼人心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曾被人反复引用,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抒发情感的闸口。
到晚年,白居易写献计献策特别爱表现它的闲适心情。这类诗对后世士大夫的影响很大。现在我们来读这首闲适的小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绿酒红炉,红绿相配,在阴沉沉将要下雪的黄昏,一看就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但寂寞无法排遣,于是想找朋友聊聊天。“能饮一无”,能来喝上一杯酒么?这一声问得多么亲切!
(责任编辑: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