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唐之韵:朦胧诗人(2)

2009-05-31 10:4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用第一句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实际上还是无题诗。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做梦变为蝴蝶的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古代蜀国国王望帝变成杜鹃,每到春天就悲啼,直到嘴里流血为止的故事:“沧海月明珠有泪”,用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蓝田出产美玉的故事。典故好说,一查就查清了,但诗人在这首情绪哀伤的诗里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却还是叫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后人纷纷猜测,或说是写爱情,或说是悼亡,或说是自伤身世,等等,等等,但怎么说也有说不圆的地方。这里最棘手的,就是“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赏析,都难过这一关。

看来这应当是悼亡诗。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从其它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这是夏秋之间的事。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亿,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反复咏叹那一腔无法派遣的伤感,却不点明究竟是为了什么。所用的四个典故,与抒情主人公那种无法捉摸的伤感也若即若离,无从实指。读了几遍,也只是觉得好像是读通了。

他的另一首《无题》诗,虽然也曲折幽微,意境朦胧,但比较起来要好懂多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二句写“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有情人极为难得地偶然一见,随即又难舍难分地离开。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有情人誓死相爱,永不变心。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设想女方会忧愁容光易老而相见无期,会夜里起来对月叹息也会感到月夜的凄冷。最后两句写女方的住处虽然并不远,却又像神话中的蓬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无法相见,只有企盼传递信息的神鸟去打听到一点消息。这首诗情绪灰暗,调子低沉,意像朦胧,意境悲凉,渲染出一种极为凄苦的氛围。春蚕吐丝,蜡炬化灰,本来是极普通的现象,但一经诗人拈出,用运实入虚的手法组织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传达出一种苦苦追求、至死不渝的深情,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虽然本意是写对爱情的执着,但由于已醇化成一种哲理,因而涵盖面远远地超出了它的本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知道的人很多。大概李商隐的本意,是感慨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转眼就会消逝,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与他没多少缘分。不过读者却有权认为,轰轰烈烈二百多年的唐王朝,这个红太阳终于要落山了。

当时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虽然被并称温李,诗歌的成就其实远不及李商隐。温庭筠是个才思敏捷的才子,私生活浪漫,爱讥讽权贵,因此落下个文人无行的坏名声,一辈子不得志。他极受称许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和霜六种意像并列,不用动词联系,显得特别紧凑。意思是旅行者夜宿简陋的茅店,月亮未落、雄鸡刚叫时就起来赶路,从凝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一路足迹。这么多的内容,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概括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他的《赠少年》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士年轻时漫游四方的风气。唐代考进士试卷不糊名,因而要想顺利考中,就得到处拜访达官名流,求他们说好话以提高知名度。这种漫游很浪漫,有时也很屈辱。“酒酣夜别淮阴市”—离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淮阴市,说明漫游并不顺利,但“月照高楼一曲歌”,慷慨高歌,意气风发,对前途仍然充满了自信。

(责任编辑:致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