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读书人的使命:读《袁州州学记》札记

2009-06-25 11:2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东商
《袁州州学记》是宋儒的大教育家李觏写的,意在劝进后代中人,有能力的人最好能兴办教育,而有志向的人最好能去学习圣贤的教诲。

读书人的使命是什么?那就是传道。《论语》中孔子曾这样感叹到,能博施而济众,何止于仁,那一定是圣,就算是尧舜这样的圣王也很难做啊!传道就是博施济众之事!

古往今来,传道兴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袁州州学记》是宋儒的大教育家李觏写的,意在劝进后代中人,有能力的人最好能兴办教育,而有志向的人最好能去学习圣贤的教诲。

提起这个对于中国历史也许并不遥远,但已经必竟过去千年的朝代。我们也许显得并不陌生。因为那个时代有无数的读书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串串光辉的名字。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不求当代有名,而冀其身后的道德品行为后代称颂。这在我们的历史传承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们就树立自己的德行,研修自己的学问,默默地寻找着为这个社会这个民族做些有义之事的机会。

那些有机遇,比较幸运的学人,大多做了官,正所谓的是:学而优则仕。而那么科举中不那么有运气的人,也努力地寻找实践自己的理想。于是乎,相当多的有学问的人最终去兴办了教育。

本文的作者李公,就是这样的一个儒家。学问虽极好,考试却屡不顺利。仕途虽不顺,但他的学生中却出了曾巩这样的文章大家来。唐宋之后的文章,只有八位大家而已,自己的学生能晋级此等殊荣,也算是相当的了不起了。

宋代学风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出众的。而李公却犹以为未足。我们今天的学风比起宋朝来不知要差多少了,而我们当下的人大概并不把此当回事。

当时的仁宋皇帝下令州县立学,可就是有些地方官,阳奉阴为,不把抓教育当回事。范阳的地方长官祖无择和陈通判,都认为当地的教育不抓不行了,圣人的学问不讲不行了。于是下决心在治所修了一个学宫,作为传道授业的基地。

宋代乃至不少的朝代,学生们入学时,都要有一个叫舍菜的典礼,大家奉上苹蘩之类的植株,以示对先师孔子的敬重。在这个仪式上,李公讲了这样的道理:虞夏商周的学问的,以及其对社会的教化之功,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而秦朝那么强大,却被刘氏振臂一呼就给推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诗经》和《书经》所代表的正统文化之道被废弃所产生的后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因为不学习古道,老百姓只图见利还不闻义所致。

不论是汉武帝凭着国力的雄厚,还是汉光武帝自身的宏阔胸襟和雄才大略,他们都积极地推广儒家思想。几百年汉代的统治,树立了深厚朴实的民风和学风。到后来,即使是民间的平头百姓,也敢为了真理直言而不惧掉头之祸。那些手中掌管着万千重兵的大将,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立刻交出自己的兵权。不论是功臣还是诸侯都不敢忘记自己臣子的名份。而这就是教化和道义凝聚民心的结果,这样说来,对民族和国家而言,不是提倡教化和道义那怎么成呢?

联想我们今天的社会,物质文明是极大的丰富了,可是我们思想文化的层面,对比起李公所在的宋朝而言,真可谓是差之千里了。所谓事业未成,还在积累和起步阶段的人们,终日忙忙碌碌,可曾有心和有瑕来读些圣贤的经典。而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中又有多少人能不矜名,不夸耀,有着一份君子的风度呢?

多少人重视自己的地盘,看重自己的所谓资源,把社会的财富看成自己的老本,不能让他人动上一动。多少自己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大书特书,有的甚至还想告之他人,传之后世。如果我们不经意把这些社会现象和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结合起来来看,今天社会文化的无知、无聊和无奈,真是到了“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的地步”了。

读到这里,就会明白李公兴教传道意义的伟大。论语中有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是传道者,李公也是传道者,如果中华要实现伟大的复兴,社会还需要有很多很多的传道者。

(责任编辑:立本)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