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暮江吟》:四层美两行泪一个梦

2009-06-27 17: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汪宏华
《暮江吟》警示我们,在人生与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盛与衰,没有绝对的老与少,只要善于发现,只要心态积极,现实中很多平凡的事物都值得称颂和珍惜。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昨天我解析《登鹳雀楼》,说明作者王之涣先以“白日”作时间维度,以“黄河”作空间维度构建出了一个运动的世界,之后通过再上一层楼便轻松实现了自己远大的精神理想。短短四行,几乎写尽了自然和人生之大美。

唐诗的展开形式就如同“八卦”,如果说王之涣演绎的是太极之“两仪”,那么白居易演绎的就是“四象”。当然,从内容上说,他们描述的都不是卦象,他们的见识和境界已经大大超越了“周易”理念。

白居易和李商隐、王之涣不谋而合,描写的都是夕阳西下时的情景,有所不同的是,白居易既不像李商隐一样悲天悯人,也不像王之涣一样脚步匆匆,欲与时空试比高。他更像一位刚柔并济的成熟持重的长者。

在白居易看来,即便白日已经西坠也不足惜,依旧能从残阳余晖中发现一天中的最美,比如“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景呢?我们可以设想,一起一伏的水波在斜阳的照射下,会出现何种反射?必定是迎光的一面为红色,背光的一面为碧绿的水原色。由于每一条波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都各占一半,所以总体上江面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诗实际是同时展示了水和光相互映衬的两种美:水具有的是皱褶起伏的动感美;光具有的是明、暗或者说红、瑟间隔的纹彩美。一时间,残阳顿显生机,不再晦涩,不再凝重。

尽管夕照逐渐逝去,暮色低垂,但诗人依旧留恋忘返,他还要继续寻找。或许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流诗人的气性都是相通的(现代如顾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向黑暗向逆境挑战的欲望。白居易在第一句设定常人不敢留驻的“黄昏”这一“垃圾”时间之后,接下来又选择了“九月”这个寒意袭人的深秋,而且还是一个月色黯淡的“初三”的夜晚。它们都分别是一天、一年、一月中的低潮期。那么,诗人在黑夜里找到了什么样的光明呢?一颗颗细小的冰冷的露珠放射出来的光明!因为它们具有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特性,所以能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与众不同。就仿佛是宝贵的夜明真珠。这便是秋夜之露珠才具有的清澈闪亮的品质美。(露珠和夜明珠的发光原理不同,作者意在比喻。)

那么初三夜晚的细长弯月又能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呢?力量美!就是因为它细长、弯曲,所以看上去像是一张拉满弦的弯弓,充满着蓄势待发的张力。

综合而言,水波之律动、波光之潋滟是夕阳下人的肉眼能够看到的两种外在美;露珠之闪烁,弯月之内含则是幽暗中只有心灵才能感悟到的内在美(具体由“真珠”与“弓”两个联想事物作外在的比拟)。并且,波浪和月还存在动能和势能的对比,波光和露存在反射光和自发光的对比。这四种相互交织的对立统一的美便构成了诗人眼中“可怜”(可爱)的日月天地。

《暮江吟》警示我们,在人生与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盛与衰,没有绝对的老与少,没有绝对的吉与凶,只要善于发现,只要心态积极,现实中很多平凡的事物都值得称颂和珍惜,它们都是构成完美宇宙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此时的白居易也用这首新诗展现了生命之老当益壮、炉火纯青的美。

美,或者更美……诗中二十八个文字就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直震撼得晚生我不由流下两行热泪,多情如当年“江州司马青衫湿”。

真想一梦回到唐朝!

(责任编辑:德性)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