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寻找发和之“乐”:读《送杨寘序》札记

2009-09-07 09:47
来源:雅虎空间 作者:东商
古人对乐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宋代的欧阳文忠公,在他的《送杨寘序》中谈的是抚琴赏乐,乐用来抑制顽疾,调养身心的故事。

编磬

关于这个乐字,首先要来一个正名,小子所言之乐,为礼乐之乐,音乐的乐。而不是快乐之乐。

古人对乐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宋代的欧阳文忠公,在他的《送杨寘序》中谈的是抚琴赏乐,乐用来抑制顽疾,调养身心的故事。

欧阳公自云有隐疾,隐是不便于明言,疾则顽固折磨人,令其欲罢不能,挥之不去。欧阳公没有言及就诊看病,看来也是无计可施。于是乎,也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欧阳公但想起了通过乐的调和,达到身心的中正,进而起到保健治疗的功用。

事实证明,真不愧是大家,欧阳公于经于文于医,乃至于乐,他是一以贯之无所不通的。正如文中所言:“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看来通过乐,是可以达到身心调养,甚至是治疗疑难杂症的作用的。

然乐之用大矣!岂只一调养身心之功哉!太史公曰:“乐以发和”。乐大成于周公,正是这位圣人制礼作乐,以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里程碑。简单而言,礼是防乱的,而乐是防怨的。

欧阳公的文中着重谈到了琴。“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琴之高者,能使听者感受到“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而如果有幸能有如同欧阳公这样的大家在侧,竟能体悟到“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小子志于古道只是近几年的事,从零星的古文到整个儿的四书,为了搞明白经典的正宗源流,我也开始了大段大段地修习训诂。但越是追思古人能如此幸福地从乐中得到和乐之源,我就越深切地感到文化传统的丧失所带来的阵痛!

孟子说“与民同乐”,而当时的齐王略带羞涩地说了句,“真不好意思,我喜爱的不是高雅之乐,而是通俗之乐。”但孟子还是认为即使是这样,也可以达到与百姓同乐,以防其心生忧怨的作用!

也许我们会给自己找一个很说得过去的理由,《乐经》作为《六经》,不是也已经失传了吗?我们到哪儿去寻找他源流呢?可我们的古琴古筝还在,大量文献中关于乐的记载还在——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所刻下的痕迹和光彩还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