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南,来到梦中的同里,品味着书中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看着河水中游走的乌棚船,耳边仿佛听到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经典古曲,抑或是不知从哪里传来的苏州评弹,使人整个都酥软下来。雨后的江南,雨后的同里,透露出的点点风情,让人回味无穷。
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同里、九里、澄湖、沐庄、白砚、叶泽、南星、庞山湖),东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南接318国道、西连苏嘉高速公路、北离苏州18公里。2001年10月,同里与屯村两镇合并后的同里镇行政区总面积102.91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辖12个行政村,1个水产总场,6个社区居委会。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古镇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傍河的街道尽管经历了千百年江南风雨的洗涤和沧桑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古老的容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清街了,这条街长300米,是古镇的重要商业街。入口处“明清古风”四个大字镶嵌在古朴庄重的门楼上,走进门楼,漫步在条石铺就的路面上,能看到两旁的建筑仍然保留着明清的风韵,写着店号的各种旗帜在古街上飘动,屋檐下悬挂着大红灯笼,给人一种悠悠古风扑面而来的感觉。店铺里,有卖各种字画墨宝、古玩古物的;也有卖各种精美丝绸及手工艺品的;还有出售当地土特产和各种小吃的,洋溢着水乡古镇特有的气息。
风景优美的同里古镇,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
同里因水而生,水多则桥多,各式各样的桥梁将古镇连成一片。历史上古镇有桥上百座,现在也还有大小桥梁49座,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三桥”,它们分别冠名“太平”“吉利”“长庆”。在同里人的心中,它们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当地的婚嫁或寿诞等喜庆活动,每每是要举行“走三桥”的仪式,在鼓乐鞭炮声中,图一番热闹,求一份吉祥。
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观赏着河水旁边的明清古建筑,走在江南深深的小巷中,想起那首熟悉的《雨巷》,让人顿觉宁静与安详。走过二堂三桥,穿过鱼行街和竹行街就到了穿心弄——处能够圆你心中江南情结的所在。弄堂很窄,或许因为下雨的缘故,格外安静。石板下是流水,走在上面,咚咚作响,而那小巷深处传来的笛声,无意间成了小巷的最佳注脚。
说到同里的园林,一定要从退思园开始。退思园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是安徽兵备道任兰生的私家园林。当年的园主任兰生一定未曾想到,他建的私家园林,日后竟成了同里镇上最璀璨的明珠。
《左传》中一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清楚道出了园名的含义——“退而思过”。退思园占地面积不大,但却构思精巧,景色宜人,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它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山石、回廊、轩、榭、船舫俱紧贴水面,整个园林如出水芙蓉,独具特色,以致又有“贴水园”之称。
走入园中不为思过,只为寻一处静谧,体验一分灵动之美。退思园虽小,却集中了江南古典山水宅园的各种元素,亭台楼阁、廊舫桥榭、厅堂房轩……退思园的最大特色是仿佛浮于水上,亦有“贴水园”之称。走在园中,移步易景,水随景动,更添几分灵动。
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黄增康、黄增禄、任预等。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也曾流寓同里。正有如此之人,才会创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漫步同里,清丽的江南风光让人沉醉,撑着油纸伞,坐着乌棚船,顺着流水缓缓地游走在梦一般的同里,心绪就如同那江南的水一样,平静而淡然,清爽而自在……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