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迂回盘折在竟秀争奇,兀峰怪岩之中的九曲溪,溪水碧澈见底,波映翠影温柔可人。矗挺在溪边两岸的36座山峰,峦壑秀拔奇伟,竹葱松郁雄姿英发。坐竹排,荡在九曲十八弯上,那一番舒坦,那一种飘逸,那一段情怀,是任何地方都没有的,也是一生都忘不了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唱起这首歌,真的很有意境。“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此山此水,游时让人流连忘返,别后让人牵肠挂肚!九曲溪迷人之处在于,有时清流浓碧,波光粼粼,有时险滩急流,柳暗花明,每曲都有不同景观,不一样的感受,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流,好一幅山水风情画。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利用说是武夷山造就了朱熹,朱熹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朱子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的正统思想。因而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中国文化史、传统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综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获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现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在朱熹的影响下,历代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已任,在武夷山溪畔峰麓择基筑室,著述授徒,仅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
朱熹虽祖籍徽州,其实生在福建尤溪,长于五夫里,讲学于武夷山,卒于建阳。平生足迹绝大在福建,又太半在武夷山。武夷山茂林修竹,危崖清泉,山险沟深,径曲通幽,除当地土著外,外人很少进入,并非通衢大道,亦非交通枢纽。而正是此等潮湿幽静之地,才锻就了朱熹体大思精、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体系。似乎会明白朱熹为何能在儒学“精微”处超绝前人甚多,除了南宋之时福建乃理学重镇,有一大批师友切磋请益,更与这方水土大有关系。一个北方人不会有如此成就,此点只可自家体悟,无法给别人道个明白。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种思想。
也许,这就是武夷山的神韵。在这样的灵山秀水中,创造了如此伟大的武夷文明。在山水之间品味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心情就会清澈如水。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