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月潭,书本上是这么描写的: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化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日月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湖泊,又称龙湖,亦为闻名遐迩之山水佳胜。位于南投县中部鱼池乡之水社村,地处玉山山脉之北、能高瀑布之南,介於集集大山(潭之西)与水社大山(潭之东)之间。日月潭是台湾的“天池”,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国少数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清人曾作霖说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陈书游湖,也说是“但觉水环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来,日月潭就凭着这“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而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
关于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有两个不同的传说:
其一:日月潭早期叫水社湖。二百多年前,一对恶龙在阿里山被阿巴里射伤,逃窜到了水社湖。但它们恶习不改,有一天把太阳和月亮都抓进了湖中。从此,天地漆黑一片,人们无法生活。阿巴里和水社妹勇敢地站出来同恶龙搏斗,把太阳和月亮救上了天。为了防备恶龙再兴妖作怪,阿巴里和水社妹就双手抱住大棕桐树,守候在潭两旁。天长日久,两人变成了两座大山。阿巴里变的山又高又尖,直刺云天,人们称之为大尖山。水社妹变的山弯腰俯首,深情地凝视着碧潭,人们称之为水社山。后来,人们发现龙湖北半边形状像日轮,南半边形状似上弦的新月,于是,就把龙湖改名为日月潭。
其二:远古的时候,日月潭是一片旱地。有一天,太阳和月亮闹别扭,一起出现在天空,被玉帝惩罚埋在地里,人们笼罩在黑暗之中。善良的水银与爱妻社兰为拯救大众,便一起挖地下的太阳和月亮。后来,水银累死在大泥坑里了。社兰悲伤地抱住丈夫的尸体泪水奔涌,形成一湾碧潭。太阳和月亮呆在山底下透不过气来,便使劲往外钻。太阳钻出来,在潭里留下一个圆圆的窟窿;月亮钻出来,在潭里留下了一个月芽状的窟窿。潭水慢慢渗进太阳和月亮留下的那两个不同形状的窟窿里,形成两湾不同形状的潭水,这就是日月潭了。
两则美丽的传说,讴歌了人民群众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期盼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和西湖相比,日月潭则幽静绝尘,显得有些矜持。放眼望去,环湖皆山,重峦迭峰,郁郁葱葱;湖面辽阔,潭水湛蓝,清澈见底;湖中有岛,水中有山,波光岚影。泛舟游湖,在轻纱般的薄雾中飘来荡去,优雅宁静,犹如置身仙境。清人曾作霖曾用“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的诗句来赞美日月潭这“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它高雅中又不失亲切,温柔中又富于人情味,舒展中又有一种得宜的规范,整体紧凑中又绝不窄狭,可谓是:“亲切无狎秀且雅,人居仙境仙亦人。”
走在潭边砖红色的石板台阶小道上,远处的阳光蓝天,两边的青山绿水,听着鸟儿在树林间雀跃,心情格外的舒畅。涵碧楼外高高的围墙对面,是它的专用码头。此刻什么人也没有,二只捕鱼的木船静静的停在岸边,“野渡无人舟自横”,虽然这里不够“野”,可显然还是个好地方。
站在码头延伸出去的平台上,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远处的拉鲁岛清楚的呈现在眼前。又绿又蓝的湖水,又蓝又青的山岚,蔚蓝色间或点缀着几朵白云的天空,组成了一幅层次鲜明的图画。还有深绿、浅绿、墨绿、草绿的亚热带植物,和红色、黄色、粉色、紫色、白色的花朵,以及米黄色的、杏黄色的、白色的建筑物与红色的屋顶,再加上温暖宜人的气候,就构成了日月潭特别吸引游人的神韵。
日月潭美景如画,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变幻无穷。尤其是秋天夜晚,湖面轻笼着薄雾,明月倒映湖中,景色更为佳丽动人。每年中秋圆月当空时,高山族的青年男女扛着又长又粗的竹竿,带着彩球,来到潭边跳起古老的民间舞蹈。他们重演着征服恶龙的民间故事,把太阳和月亮顶上天,让日月潭永远享有日月的光辉。
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反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