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省四大名山。
步入山中,溯溪而上,山林葳蕤繁茂,浓密的叶子滤去了火辣的阳光,只落下丝丝缕缕的光线,疏疏落落地交织着。真可谓“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徜徉在浓荫之下,溪水在身边轻轻地流淌,微风拂来,整个人心神俱爽。新鲜的空气清凉如水,自己仿佛是一条小鱼,融入了这无比惬意的自然中,心早已被这美妙的感觉所深深地陶醉与感动。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特别是有那飞动的瀑布。鼎湖山山水相依,水以山为秀,山以水为灵。山涧小溪是小家碧玉,活泼可爱;碧水深潭是大家闺秀,温顺端庄;而峰回路转或壁断山开处的飞流瀑布,则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精灵又调皮。鼎湖山之灵风姿各样,神韵百千。山涧小溪有的从岩石上漫过,有的从树丛根底渗透,有的从岩土层里溢出。或成潺潺的溪水,或成涓涓细流,或湍急或轻缓,支流甚多,交织相错,随处可遇。山坳深处的水潭就像镶嵌在山林中的碧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有的人泛舟湖上,有的人戏水潭中。最是那一份醉人的碧绿,绿得那样纯粹那样清透,游客无论置身湖中还是立于潭外,都会觉得有块碧玉悬在心间,清凉无比。
行走在鼎湖山上,泉水像一些透明的藤蔓,不是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就是从头顶的悬崖上落下。它还像鼎湖山拥有的一种音乐语言,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而这些流动着,像笛,像琴,亦像钟磬的泉水,更把生命中所必须的补品氧,日复一日地制造出来,使这里的空气,一半是净心的音乐,一半是养心的负离子。当满山泉水,终于从不同的路途上,云集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壮丽的自然景观,就在鼎湖山形体最优美的洼陷处形成了。
它叫飞水潭。
确切地说,这里不是一潭水。这里是一潭水的音乐,一潭水的氧气。我不知道,在人类拥挤不堪的家园里,还有几处地方的空气是不带菌的?然而千真万确,在中国大地上含负离子最高的鼎湖山,它的空气是不带菌的。肇庆人聪明,赶紧把飞水潭流过的一条山谷,命名为品氧谷。穿过品氧谷的那一刻,五脏六腑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身边的一切,包括穿过树冠,厚厚地筛落下来的阳光,都像一团绿水,飘浮在视野里。我不能不放慢脚步,一边耐心地品着氧,一边阅诚着赞美飞水潭的摩崖大字。如“枕流”、“喷雪”、“能移我情”、“飞泉咽危石”,任你拈出哪一个,都能作一幅画,吟一首诗,著一篇文。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莲花峰建起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重建山门,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的规模就越来越大了。
这座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它是仰望山顶湖的一个好地方。白天仰望,有白茶花树、百梅诗碑和菩提花雨相伴,若是夜晚,更有方池印月、寺内钟声和寺外鸣泉绕身。哪一位见过庆云寺的人,能忘了佛的上边,还有一个比佛宏大得多的鼎湖呢?
拾级而上,处处曲径通幽,树木葱茏。庆云寺画栋雕梁,光彩夺目,那九龙壁上的龙栩栩如生,寺内的斋菜令人馋涎欲滴。在大雄宝殿内,怀着虔诚的心在神前许了个愿,愿佛祖保佑自己。
从庆云寺寺后拾级而上,穿过通幽曲径,来到补山亭,亭上书有一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而在补山亭旁有一棵姻缘树,树上缠着密密麻麻的红绳。随俗的在树上绕了一圈红绳,脑中想起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在鼎湖山,触摸到的不只是它的泉水,也不只是它的宗教气息,也不只是它的自然风光,而是其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一座山中,完全可以放松心情,让山中飘渺而过的空气洗净灵魂。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