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江苏沙家浜】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2)

2009-05-06 10: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这里可曾是新四军伤病员隐蔽的地方?这里是否新四军战士设伏的战场?含蓄深沉的芦苇荡在宁静祥和中包容过激荡的历史风云。它是无边的屏障,掩护过

这里可曾是新四军伤病员隐蔽的地方?这里是否新四军战士设伏的战场?含蓄深沉的芦苇荡在宁静祥和中包容过激荡的历史风云。它是无边的屏障,掩护过革命先烈矫健如龙的身影;它是天然的陷阱,吞没过侵略者嚣张的脚步;它是力量的来源,洁白的芦根是新四军伤病员充饥解渴的佳品。芦苇只是自然界一种极普通的植物,虽无依依之姿,却秉性坚强,生命力尤为强健,苇叶密密如同一柄柄绿色的剑身,齐刷刷地昭示着生命的个性。它生长在江河之滨,默默地履行着保堤护岸之职,纵是风雨摧折也难消其志。我们的人民不就是这样的一丛丛芦苇吗?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无论面对怎样的灾难,他们始终用瘦瘠的双肩和沉默的包容,给了我们的革命多少的力量和慰藉?芦荡火种,正是在他们的包容呵护中才蔓延成熊熊烈火。而他们的所求呢?也许是朴素得只希冀能够在这芦苇荡中快快乐乐、安安心心、不受打扰地泛舟打渔,欢歌生活。

剑啸惊涛的将军们走了,枪挑冷月的战士们走了,只留下了这满荡芦苇岁岁枯荣,满湖水光潮起潮落,迎送着日出日落,霜月更迭。那迎风拂过的水草气息,偶尔惊飞的嬉戏水鸟,把春天的沙家浜衬托得分外祥和宁静。谁又能想到,这幽静葱茏的空间,当初会是烽火硝烟的战场。

沙家浜不须浓妆,有霓裳羽衣;不须淡抹,有春江花月。沙家浜的水不施粉黛,天然去雕饰,润物细无声。沙家浜的水是有颜色的,那颜色多化作了芦苇,芦苇也是水做的,水是什么颜色芦苇就是什么颜色。绿的像青蛙,活生生的蹦;秋风起了,水波荡起海鸥白,芦花飞做雪花扬。沙家浜的水是有声音的,而且是“美声”,是“圣乐”,是“天籁”之音。天晴时,波光潋滟蜻蜓飞。下雨时,大珠小珠落玉盘。起风时,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天,浩浩渺渺水天一色。夜晚,苍苍茫茫涛声依旧。

写满了江南韵味的“春来茶馆”,是每一位来沙家浜的人都少不了要去走走看看坐一坐的。这因一出京剧而名扬天下的当年的地下交通站,门外是满目湖光水色,芦苇荡浩浩淼淼。“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想当年,机智干练的阿庆嫂就在这里操一口甜美的苏南口音舌战刁德一、胡传魁。如今,虽然没有了那被烟火熏黑的七星灶,却还有一把经岁月磨亮的铜水壶,给络绎不绝的游客们续着几十年不断的清清湖水。品着地方特色的茶水小吃,听着忽远忽近的历史故事,眼前的景与旧时的故事虚虚实实,虚实相交。这是艺术与现实的重叠,是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哪一个苏区没有阿庆嫂?哪一个苏区不是战士心中的沙家浜?在郭建光们的心中,这可不就是自家的嫂子自个儿的家吗?

在“春来茶馆”弥漫的茶香中,在芦苇荡的渔歌中,沙家浜泛出的是一股浓浓的人性化的亲情,一份家一般的亲和。在这样的环境下养伤,我们的伤病员们该是何等的心情舒畅?“似这样长期来住下,只怕是,心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怎能上战场把敌杀!”戏剧中这不无幽默的唱词不由让人忍俊不禁。

沙家浜是诗,晴亦如诗,雨亦如诗。沙家浜是画,笑亦如画,哭亦如画。风会偷走岁月,云会偷走青春。天会老人会老,可是沙家浜不老。沙家浜是永远的春天。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