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安徽镜湖】一千年城市历史的一面镜子

2009-07-02 14: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镜湖原名陶塘,位于芜湖市区中心,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水惟不竞形俱鉴”,故名“镜湖”。

很少有像芜湖这样的城市——市中心有一座山、一面湖,风景美透了,怎么看,都是一幅山水画。

镜湖原名陶塘,位于市区中心,分东西两湖,水面达二百余亩,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水惟不竞形俱鉴”,故名“镜湖”。

而置身观岚亭,凭栏眺赭山,湖光山色,“烟雨变态”,“山欲飞来烟满堤”之景,“恍在武陵最幽处”之情,皆可体味。镜湖依赭山,傍弋水,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名人题咏者不可胜计”。春和日丽,千株绿柳,万条柔丝,低垂摇曳,倒映水中,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画卷。泛舟湖上,如诗如画。蒙蒙春雨中漫步烟雨墩,但见一湖烟雨,满堤烟柳,确有“鸠兹烟水地”、“人在小蓬莱”之感;而置身观岚亭,凭栏眺赭山,湖光山色,“烟雨变态”,“山欲飞来烟满堤”之景,“恍在武陵最幽处”之情,皆可体味。入夜,霓虹闪烁,灯火绕堤,更是如梦如幻。

镜湖水清如镜.柔风微粼,岸柳依依。这镜湖水却与别湖水不同,如铜陵天井湖,是一个“青”字,湖水青青,碧波泛泛,而镜湖水,却全在一个“清”字,湖水清清,温柔宁静。果真是一方水土一方水,自铜陵进入长江三角洲这一片烟雨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连湖水也变得宛如小家碧玉般温婉可人了。站在这湖边四望芜湖小城,顿觉这—片平和的城市楼群建筑与此湖此景十分融洽和谐,若是高楼参差,此起彼伏,则此种风情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这镜湖的温柔宁静,正是小城的气质所在,这湖中的水光山色,便是小城的精气所依,这湖是小城的眼睛,小城的魂,就全在这静泊的湖水之中了。

如此美丽的镜湖,并不是上天赐给芜湖的,而是人工开挖出来的。而且,这个开挖者是一个著名的状元郎、一个爱国词人。这在湖泊纵横、以水立城的芜湖,实在例外的有点突兀迷离、例外的美丽无限、更是例外得余韵无尽。

说到张孝祥捐田造湖,所有不了解详情的人,都会如是而想:这位春风得意的状元郎,一定是因为感谢芜湖的水养育了自己,从而在中了朝庭状元后,为了报答家乡,才做出的如此举动吧。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其实,镜湖就是芜湖城市九百年发展历史的一面镜子。它见证了芜湖城的“全部沧桑”。

在汉代以前,现在的芜湖城所在地,是一片湖网密布的沼泽地,每天都有一群美丽的鸠鸟在湖心洲上关关而鸣,当然,还有一群群渔家和农家健壮的小伙子和漂亮的姑娘们在水边劳动。当时的镜湖,正湮没在这一片水网之中。

我们又可以想象,在公元108年,,这里开始有军队在湖边、芦花荡里操练,渐渐地,这里变得热闹起来,居民开始增多,官府也在这里开始指导百姓们围湖造田了。

到了北宋时期,一座颇具规模的中等城市崛起了,芜湖城设有县制,衙署、县学、街市、监狱等,并建有城墙,这个时期,可谓芜湖城建史之最。但那时的镜湖还只是个水塘,或者是农田。

北宋灭亡,朝廷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繁荣。芜湖那时也应该称为小杭州了,所以,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在西郊让陶塘出世了。

从这个时期起,也就是大约在公元1164年的左右,镜湖眼睁睁地参预了芜湖城的一系列变化,而且成为芜湖城变化的见证者、缩影,也完全可以说,成为此后近九百年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镜湖,就这样成了一千年城市历史的一面镜子!

镜湖,正向人们诉说着芜湖城的变迁,向人们诉说着芜湖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其中,特别是关于镜湖文化。

镜湖文化是清秀的,有青弋江汇集而来的皖南秀美山川的灵气,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镜湖文化是深厚的,有从诗经开始沉淀下来的底蕴。

镜湖文化是常新的,有历朝历代的变迁,而且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如今,镜湖的千年一变,又让镜湖文化走向了长江文化,走向了海洋文化。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