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孝陵东北部有紫霞湖,这是个深藏于山间林海中的人工蓄水湖泊。紫霞湖湖水清澈,周围林木蓊郁,山青水碧,风景佳丽。有“林海中的明珠”、“南京第一无污染湖”之誉。
紫霞湖的源泉主要来自紫金山南坡近百万平方米地面的经流之水,山水顺着东西两条大沟冲下来,汇入湖中。它因与紫霞洞相连而得名。
关于紫霞湖修建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蒋介石在湖对面的紫金山上为自己选定终老之地。为此,1930年,由爱国华侨胡文虎捐资建造,汇聚钟山泉水,面积约50000平方米,湖水清澈,山青水碧,风景佳丽。湖光山色真是出奇地吸引人,令人流连忘返。
著名的金陵四十景中的钟阜晴云就在这里观赏。湖边有一块奇石,上书“天池”,这层叠的山峦映衬下清澈的湖水,真有长白山天池的些许风采。以“天池”石为坐标,细柳依依,微风拂来,宛如烟云舒卷,湖的北面是紫金山的主峰头陀峰,山的倒影在水中显现,波光粼粼,半是绿,半是蓝。明镜般的紫霞湖,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群山中间的紫霞湖,宛如一柄白玉的勺子,三面是不高的小山,一面是小路。沿着小路,就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极平静的躺在那里,水似乎也不深,可以清楚地看到湖底的卵石与沙砾。这样干净透明,又这样柔柔的拍打着岸边的湖水,一定是极凉爽,倘若伸手捧起一掬来,一定是如山泉般清冽,如碎银般熠熠了。有些想脱掉鞋子,赤足在湖水里走上一圈,终归还是没有真做,恐怕污浊了这明净的湖水,倒成了一件有违天条的大罪恶了。
自古以来,湖水就给人以特别的感受,贺知章封赏的八百里洞庭湖,又曾在范仲淹的笔下流名千古,“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烟雨西湖,则留下了如“断桥送伞”的佳话,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谈;即便一个名气稍小的玄武湖,也有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感慨。可见对于文人而言,那滔滔的江水,太过雄壮,可以一抒豪情壮志,却不适合闲情逸致;那潺潺的山泉呢,又似乎缺少了一点大气,胸襟太过狭窄;绕城的内河,如桨声灯影里的十里秦淮,不消说,太过嘈杂,太“人间”了些,更不适合此刻清雅的心情:惟有这平静而不平淡的湖水,才与这春日里轻松的心思最相宜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山里的紫霞湖,则是把两般妙处都占为一身了。
湖面波光静谧,云天倒映,雾淡淡,青草迷离,野花星散,湖水荡漾,乱石杂藤。几株树静静依在水边,水中倒影颤动。湖不大,举目可收眼底。周围林木青翠。北岸是紫金山的主峰头陀峰,层峦叠嶂,红枫姣艳。山的倒影在水中显现,波光粼粼,半是青,半是白。我惊诧于紫霞湖的湖光山色,悦人心目,宛如人间仙境。
沿湖慢步,山谷上空雾迷氲氤,黛绿山色仿佛被云雾湮出了毛边,使的人甚至不敢放重脚步,生怕踏碎这种宁静。谷中静极,湖水幽清,苍茫天地,时光停顿,那一刻分明在倪云林的水墨山水画中。深谷里的湖美得像梦境,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可见。
暮色之中,它就象一块半透明的翠玉镶嵌在半山腰。如果山有眼睛,那它便是横波的明眸。它是透的、活的、安静却又充满灵气。天光的最后一闪给了它最清纯、最灵动的眼波。只一闪,天就暗了。那道清朗的眼波也在惊鸿一瞥后隐进茫茫的暮色里。
湖水碧绿碧绿的,不象是山上绿树的影子铺满了湖面,倒像是把满山的绿都吸进了湖底。在岸边还可以清晰的看到湖底的石子,离岸远一寸,绿色便浓一分,不一会,浓浓的绿竟似潜入了深不可测的湖底一般。绿的湖把山映的更绿。山绿的清亮,湖绿的幽深;山绿的浑厚,湖绿的灵透;山绿的如诗如歌,湖绿的似烟似梦。那山是湖的依靠,那湖是山的精灵。于是,朦胧的紫霞湖成了一个优雅而略带天真、神秘而不失清透的神仙世界。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