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太姥山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巍峨秀拔,气势雄伟,奇岩怪石,千姿百态,景色独特,蔚为奇观。登临绝顶,极目东海,水在天际流,峰从海中出,不愧以“山海大观”著称于世。它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雁荡、武夷地处通衢,声名远扬,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鲜。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称“太姥”。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实在颇有见地。
传说太姥山乃太姥娘娘修行之道场。据《太姥山志》记载:太姥山旧名才山,轩辕黄帝时,道仙容成子尝栖之。汉王烈《蟠桃记》云,尧时一老母种蓝山中,遇仙人指点,于农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升天,因名太母山。汉武帝命大臣东方朔册封天下名山,太姥山名列榜首,改“母”为“姥”,封为西岳之神。至今,悬崖上尚遗东方朔题刻——“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
作为一座山,太姥山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别的山体经历一次地壳运动也许就一劳永逸了,太姥山显然被折腾了好几回,东西向断裂了也罢,南北向再次断裂,岩体崩塌和重新组合,形成了一系列大型走廊式的裂隙岩洞,人在其间穿行,要做各种动作才能通过,也难怪有人说穿越岩洞是做“太姥健身操”。
太姥山奇峰簇簇,千姿百态,幻美神奇,有的像孤峭的天桩,有的似尖削的竹笋,有的似传说中的人物……给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缕缕薄雾飘逸而过,似洁白婚妙披在夫妻峰上,若隐若现。
太姥山之美不仅在峰,而且巧石星罗棋布,处处是景,步换景异,妙趣横生,可称得上“大自然的艺术殿堂”。 走在上山的路上,沿途天成巧石使人有左顾右盼、目不暇接之感,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蕴秀藏奇的千百峰岩与变幻万千的浩瀚大海,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气势宏伟的“山海大观”图。
人常说太姥缺水景,其实不然,太姥山,山衬海,海托山,素称“海上仙都”,既看山,又观海,互相映衬,蔚为壮观。太姥山多狭谷、山洞,地面积水少,一场大雨后,约二个小时,地表水就流入洞中,汇成各种暗泉和飞瀑,流水潺潺,滴水叮当,如琵琶慢拔,如古筝轻弹,人们可在洞中默听泉声,欣赏水趣,兴味无穷。山涧暗泉多处,由于洞中回音作用,游客在不同位置和角度,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水声,有的沙沙作响,有的哗哗作唱,妙不可言,它可洗去你胸中一切烦愁。
太姥山寺庙遍布。国兴寺的寺名,寄寓着对国家兴盛的宏大祈愿,它是盛唐瑰丽绚烂的痕迹。抚摩着寺前布满岁月刀剑伤痕而不倒的石柱,可以隐约听到盛唐的繁华,太姥山的坚韧。
行走在通往白云寺的天梯间,会猛然忆起那些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的贤者,寂寞地求道问道,孤独地入世出世,是何等的深沉、美丽、凄楚、忧伤;更会忆起那些僧侣,皈依佛门,持戒清修,没有反顾,没有气馁,日复一日,十年如一地专注于搭建天梯。只为了方便于识与不识,见与未见的众生,领略“云横断壁千层险”的奇迹。
站在山顶,脚踏坚实的磐石,手摸岩石斑驳,眼望云海茫茫、山岭重重,耳听梵音回荡,愈觉得太姥山的神奇。登临眺望,山光险峰尽收眼底,东望大海,蓝天与碧海共妍,岛礁同港湾并美,“山增海阔,海添山雄”的意境飘然而至。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