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苏州园林】水的血脉,山的灵魂(2)

2009-08-06 10: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这些奇巧的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在苏州园林中,大凡一峰独立,多为采集者,就像留园的冠云峰之类;而能体现千山万

这些奇巧的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在苏州园林中,大凡一峰独立,多为采集者,就像留园的冠云峰之类;而能体现千山万壑的山石,则多是堆叠之作。将一件件石料叠加起来,并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组合。堆山叠石不仅是一项艰辛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叠石的工匠如果缺少艺术素养,则是很难胜任的。

渐成体系的造园理论,丰富与推进了造园的实践,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园林大家,涌现了一些叠石圣手。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是造园名著《长物志》的作者,该书共12卷,对造园建筑、花卉园艺、湖石运用、室内陈设都有论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便是其中的名句。文震亨的兄长文震孟的园林艺圃,现在还保存在苏州的古巷之中,体现的或许就是《长物志》所阐发的造园理论。

艺圃原名药圃,在园林里种植花草,当寄托着园林主人热爱自然的精神向往,也隐含着济世救人的处世态度。艺圃的设计和谐得体,一个面积不大的园林竟能给人开阔的感觉。与一排水榭相呼应的乳鱼亭突出水面,正是喂鱼佳处。有人曾这样形容艺圃:这里的水,是太湖三万六千顷裁下的一角,这里的石,是太湖七十二峰剪来的一山。

张南垣与戈裕良是清代最为突出的两位叠山大师。张南垣现存的作品是耦园的黄石假山,戈裕良现存的作品是矗立在环秀山庄的飞梁峭壁。戈裕良在张南垣叠山艺术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手法,通过俯视、仰视和平视,产生了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效果。他把各处的名山洞府都融会于胸中,才能运石如笔,作成千古名作。“真山如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中国园林假山自有佳构,而现存者,当推苏州环秀山庄为第一。

十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纵向延伸,与区域特色横向融合的结合物。这种特征,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里,同样也可以找到鲜明的印记。在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这两座皇家园林中,依然可以让人看到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的影子。

江南山水汇入北地,姑苏风貌迁入离宫,这固然起自于封建帝王对民间智慧的征调,但是,它也毕竟拓展了造园艺术中分水裁山的天地,丰富了传统文化中南北两地的交融。

不过,每一座山,每一片水,似乎都未曾忘记那一段段苏州旧梦。这水的波光,像依然追忆着太湖上飘散的芦花,那山的身影,像照样倾听着寒山寺悠远的钟鸣……

人类文明的脚步,使自封为“万物之灵”的群体,渐渐疏离了大自然,也疏离了自己真正的故乡。然而,当人类逐步陷入城市繁华的重围,这才开始感悟到自身的血液里,竟流动着如此强烈的眷恋自然的天性。时下,登山涉水、泛舟垂钓,这些非生产目的的湖山活动,虽然出发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工具,但它的目的,却是去重温人类远古的童年。而苏州园林,恰巧是大自然艺术的缩写。那些十分智慧的文化人物与能工巧匠们,在这里倾注毕生的心血与资财,一代又一代地分水裁山。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