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福建】灵通山:闽南小黄山,灵感通仙镜

2009-08-24 13: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漳州的灵通山以险、奇、峻、秀扬名天下,素有“小黄山”的美誉。

凡天下名山无不因石而出名,灵通山也是。它号称闽南第一山,它的底蕴和魅力也应缘于石吧。

漳州的灵通山以险、奇、峻、秀扬名天下,素有“小黄山”的美誉。灵通大佛、大帽峰、朝天寺以及“珠帘化雨”等灵通七峰十寺十八景,气势磅礴,变幻万千,给人以万种遐思。

说它是石却是高山。远远望去,灵通山却是一座连绵起伏于群山之间的山峰。由远而近及至山前,仰头一看,才发现原来它是个挺拔耸立在天地间的巨石,悬崖峭壁千仞高,怪石嶙峋百态形。

山因人气方有名气,山因名人而增人气。灵通山与福建省漳浦人黄道周紧密相连,相传明末天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礼部尚书,工于山水、松石,力主抗清的黄道周先生早年曾在此读书。黄道周在大峰岩题下“灵应感通”四个字后,人们始称大峰岩为灵通岩,把大峰山称灵通山。南明是明朝崇祯皇帝在北京自杀之后,崇祯帝之血亲在南方先后建立的三个政权,第一个政权福王朱由崧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该政权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所垄断,政治黑暗,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师之名驻守扬州。次年四月清军破扬州史可法被执而死,福王被俘,弘光政权灭亡。第二个政权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的簇拥下在福州建立,年号隆武史称隆武政权或唐王政权。次年清军入闽他被俘而死。第三个政权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该政权后来退守云、贵,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存在15年。黄道周是抗清名士、德高望重的学者,人品高尚,当地百姓极为推崇,无疑增加了灵通山的名气。

灵通山的无穷魅力在于远近皆宜。无论你身临其境或者远望灵通,总能把灵通山读出抑扬顿挫的不同篇章。而对于灵通大佛而言,距离绝对是一道风景。

灵通大佛其实就是灵通山的小帽峰,从山上至山麓数百米高的整座山峰,酷似一尊佛祖头像。在前往灵通山的盘山公路半山腰,有处观赏灵通大佛的最佳地点,在那儿,感受灵通山云雾缭绕,呼吸清新空气的时候。抬头远眺,灵通大佛哲人般横卧在那儿,额、眼、鼻、嘴、下巴、面颊俱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个部位都恰到好处、线条清晰,比例准确,栩栩如生,造型完美,融天地造化之其妙,无丝毫人工斧凿痕迹,让你不得不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

大佛仰视远方,妙相庄严,恬淡平和。从亿年前的白垩纪走到如今,当年的火山喷发造就了大佛,大佛已经阅尽岁月的沧桑,任何的苦难都云淡风轻,都会随风而去。如果大佛有生命,相信在大佛的记忆里,苦难并没有比云雾更有分量。

有阳光的日子,大佛很清晰地把自己展现在游客的面前,定力颇深地让众人的目光洗礼,接受游客或景仰或赞叹。在云雾升腾或者雨天的时候,灵通大佛以另外一种风情出现,刚毅的外形有了许多娇媚,风姿绰约地增添了许多韵味。阴天的时候,也许天气的因素,灵通大佛也如剑客一般冷峻无语,让人对灵通山有了某种敬畏。

无论以何种风情出现,灵通大佛总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成为独特的风景,诉说着灵通山的语言,承载太多的传说和故事,成为灵通山的名片。

灵通的水有不少韵味。“珠帘化雨”之所以成为灵通一景是因为它的飘逸,丝丝缕缕的雨帘给灵通多了一道欲说还休的屏障,剽悍的灵通也就有了娇羞和朦胧。有阳光的日子,可以清晰地看到晶莹的雨滴串成雨帘,连贯但又有空隙,风吹过,仿佛整张帘子飘扬在山的腹部。

小雨的时候,灵通山可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整座山就是个水灵灵的妹子,连眼角都是水汪汪的柔情,山没有了汉子的感觉,而是柔情满怀,完全漾出秀的模样。细微的水在树叶上慢慢拢聚,形成一个水珠停留在叶尖上,树叶不堪重负般下垂,水珠顽强地站立叶尖坚持,忽地啪地一声落到草丛上,散了。雨稍大的时候,树林间就多了很有韵味的声音,滴答作响或者沙沙有声,灵通山多了女孩子般的悄悄话流淌。山涧里的水很清澈,登山累了,随意掬水入口,都能感觉到那份甘甜在肺腑之间游走。

水让灵通山有了韵味,有了灵气。因为水,灵通山不再仅仅是巍峨高耸,很多时候也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石是灵通山的筋骨。

在灵通山,放眼过去,石头以张扬的姿势存在。亿万年前白垩纪火山的熔岩已经没了不得流淌的烫人的热度,站立在那直刺苍穹。茅草或者树木是灵通山的外衣,掩饰了部分石头冷峻的外表,更多的是裸露的,没有任何掩饰地出现,像展现健美肌肤和傲然筋骨的健美健儿一般,棱角分明。没有刀削斧凿的痕迹,像是不经意间突然的天外来物哗啦啦降落在眼前,突兀而又逼人地出现,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壁立千仞。

许多石头静默地站立,形成了灵通山的语言,冷峻而有硬度。石径已经浸透了人间烟火,给人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感慨。

这里的石有文韵。一块数丈高宽的石壁上摹刻一个“灵”字,很醒目,笔力苍劲,很值得观瞻。据考这位落款曾济美的先生是前清的一个穷书生,以看地理授徒为业,平生好云游四方,却独钟灵通山水,故留此“灵”字、并葬此地。引得后人常在此驻足沉思,叹服这位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以此方式向后人表达名附其石而回归自然的做法,心中萌动个梦想:如能会集天下文人墨客的名言绝句,书法神功,在这许多古朴荒盲的石上,让后人复后人也在此深思默想,岂不是今人为后人做了件石事好事了吗?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