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长沙岳麓山】岳麓之胜,甲于楚湘

2009-12-22 12:1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岳麓山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岳麓山不仅因爱晚亭、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名人,更是毛泽东少年学习的地方。

岳麓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

岳麓山在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

岳麓山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朱熹等人经常留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唐代时期长沙本地的俊杰之士才华毕露,他们撰文作诗,联句竞对,从而引出了一则王磷、李群岳麓山竞对的佳话。王磷便独自返回长沙,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怀诗酒。一天,他在岳麓山偶遇另一位湖南名诗人李群玉。李群玉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诗自娱,诗笔妍丽,才力迈健,又好争胜斗强,恃才自傲。两个要遇时,李群玉问王:“公何许人?”王回答:“日试万言王。”因为李群玉一向看不起孜孜于功名仕途的人,又认为日试万言只有应酬工作,算不得真才华,便在言语中对王显出轻视的态度,王磷觉察到后,装作不知,只是提议两人以联句较量才力,李群玉毫不在意,一口应允。不料王磷占对快捷,佳句泉涌,李群玉几乎无法应付,当王吟出“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散夜叉头”的绝句时,李群玉不觉倾倒,连叹“好句、好句”,自愧不如。从此,李群玉与王磷结为好友,岳麓山竞对的佳话也在湖南广为流传。

岳麓山不仅是诗的天堂,也是书法胜地。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的诗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宋以后,碑被土所掩。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名闻于世。

这块碑的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作定论。加上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因而此碑很可能是后人假托而成。但韩愈所闻,何致翻刻却是事实,所以即使是唐宋时所刻石碑,也已是千余年前的珍贵古物了。明清两代,吟咏禹王碑的诗词很多,有朱翊銮的《禹迹亭》、崔应科的《禹碑》、石公荫的《登禹王碑憩望》、沈一揆的《禹碑》等等。大都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对碑文难以认释的感叹,如沈一接的诗云:

“平成绩奏几千年,石壁遗文尚宛然。岂是后人偏好事,应知古圣示心传。龙蛟影动云烟乱,珠露光凝日月悬。愧我读书无万卷,空来拟议未能诠。”

岳麓山除禹王碑外,还有一块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和书写,黄仙鹤刻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4个大宇,碑文共1400余字,骈散文体兼用,叙述了麓山寺自晋泰始(265-274)年间建立至唐开元(713-741)立碑时500年间的兴废修葺、历代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以及岳麓山的佳丽风光。

来到岳麓山,就一定要去看一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山之东麓,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朱熹、张 主讲期间是全盛时期,有学生千人,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朱熹曾经两度在此讲学,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从这里育出多少英雄毫杰,指点江山,驰骋神州,改变中国。在南宋时,著名理学大师张拭主持书院时,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千古名句让岳麓山的爱晚亭闻名天下。这座爱晚亭,是毛主席早年读书之处,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泌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称“二南诗”。亭前石柱刻对联:“出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经常同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来此学习、登山、露宿和探求革命真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极富包容精神,不仅集儒、释、道于一身,还是一座的“八宝山”,这里长眠了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献身的先烈;为舍生取义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还长眠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场,以身殉国的中国军民,可称是“青山有幸埋忠骨”:黄兴、蔡锷、陈天华等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长眠于此;肖劲光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安息于此;云麓宫观景台的栏杆上刻着的无数名字,记录着人们对三次长沙会战阵亡将士的无尽的思念……

山顶上有一块延伸出来的地方,是长沙炮台所在。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长沙战役炮旅所在地,为长沙守军抗击日本侵略作出了不少贡献。这里只是遗址,如果没有石碑,爬过许多人都想象不到,这里是当初轰隆隆的战场上,曾经硝烟弥漫,炮声震天。

云麓宫位于岳麓山顶,登望湘阁。学子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真是:“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