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颐和园】第五集:禁苑演外交

2011-02-24 14:5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秩名
从1902年开始,在颐和园里,慈禧太后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一名叫卡尔的美国女画家为了给慈禧画像在颐和园流连了九个多月,与慈禧太后,与颐和园,有了史无前例的密切接触。

  每天,无数的游人在颐和园的各个景点前留下影像作为纪念。公元1900年盛夏,在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有人也在各个景点前留下了影像,他们在万寿山前得意洋洋,他们头戴荷叶做的凉帽在清晏舫上乘凉,他们在昆明湖里赤裸着身体洗澡,他们好奇地观赏每一座建筑,然后将它们破坏,他们抢走许多文物,拿不走的就地损毁,他们从俄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奥地利,带着枪炮不请自来,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八国联军。除了没有再次放火烧掉园林,他们几乎重演了1860年英法联军对清漪园所做的一切恶行。俄国、英国和日本的军队后来在颐和园里驻扎了一年之久。

 

  1901年是农历辛丑年,这一年的秋天,按照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旨意,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最终以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和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为代价,换得八国联军撤出了北京城。

 

  1901年的秋天,慈禧和光绪从西安避难归来,结束了中国长达一年之久的无政府状态,直到慈禧和光绪回京前夕,俄国人才撤出了颐和园。他们走后,颐和园甚至没有留下一块完整的玻璃。

 

  位于紫禁城东南不远处的东交民巷,北京人习惯称它为老使馆区。《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这里成了禁止中国人进入的国中之国。

 

  1902年10月,住在这里的各驻华使馆突然收到请柬,邀请驻华使节和夫人觐见慈禧太后,地点正是皇家园林颐和园。收到邀请的使节和夫人们首先感到的不是愉快而是不安。在两年前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中,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从围剿突然变为支持,并且政府下令清朝军队围攻使馆区,清军的大炮让洋人们吃尽了苦头,当时洋人们只能躲在东交民巷的教堂里乞求上帝的保佑,但是最终让他们得救的并不是上帝。由于慈禧太后的态度突然再次转变,在清政府的保护之下,洋人们才逃脱了灭顶之灾。回想当时的经历,他们至今还是惊魂未定,在这些使节和夫人们的眼里,慈禧太后既可恨又可怕,而且行为怪异,那么这位神秘的皇太后究竟是怎样的人?她究竟想要做什么呢?

 

  作为皇家园林,那时的颐和园还没有邀请外车使节夫人进入的先例,而1902年的深秋,在草草收拾了国门洞开时侵略者留下的残存痕迹之后,慈禧太后向外国使节和夫人们敞开了自己的家门。

 

  正式的觐见仪式在仁寿殿举行,从颐和园东宫门进园,过仁寿门就到了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地方。这一天,外国使节和夫人们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了慈禧太后的圣容。觐见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美国人何兰德这样描述:我们由衷地感到,这位坐在宝座上的庄严女性真不愧为标准的女皇,她明亮的黑眸仿佛能够看透我们在想什么,我们忘记了几天前的愤恨情绪,感受到了她尊严的举止和环境所引发的敬畏,不由自主地行了觐见帝后时的屈膝礼。

 

  觐见仪式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之后在仁寿殿的配殿举办宴会,这种宴会慈禧太后并不在场,由皇后和女官负责招待,但客人们已经从丰盛的宴席和准备的细节上看出了慈禧太后的好客和体贴,餐桌上竟然也有西式的餐具和餐点,这让使节夫人们觉得慈禧太后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不近人情。

 

  尽管这次活动显露着外交式的客套和程式化的热烈,但无论怎样,颐和园中的美景和盛宴似乎驱散了弥漫在洋人和慈禧太后之间的阴霾,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明皇太后陛下渴望与外国人的愿望呢?于是在颐和园里类似的觐见和游园就更加频繁地展开了。

 

  1901年之后,按照《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改组为外务部,列强希望通过外务部更方便地向中国灌输自己的意志。而清朝统治者也深深地感到,外交事务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慈禧太后身体力行,周旋于各色洋人之间,而一些留洋归来的贵族子弟也成为颐和园中外交活动的参与者。

 

  中国驻法公使裕庚的两个女儿德龄和容龄,曾长期生活在国外,精通外语且知书达理,熟悉中外宫廷礼仪。慈禧太后听说后,立即召两姐妹进颐和园,以便于自己和洋人们交往。德龄和容龄姐妹给颐和园带来了清新的西洋之风,慈禧太后最喜欢她们送的法国化妆品和香水,还喜欢让两姐妹穿着西式长裙给她弹西洋琴,跳西洋舞,她也总是笑眯眯地看着。

 

  为了接待洋人来访,颐和园殿堂内装上了西洋吊灯,但令德龄印象深刻的是,在接见美国提督的前夜,慈禧太后下令把乐寿堂内桌上的玉佛拿开,说这是圣洁的东西,不能让洋人看见,怕玷污了美玉,印有罗汉的门帘也被拿下,说被洋人看到了不吉利,梳妆台则被锁了起来,慈禧还叮嘱德龄和容龄姐妹在外国使臣和他们的夫人面前不要多言。这些举动透露出慈禧太后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也许她与外国人的交好从一开始就是无奈而被动的,是出于外交需要的一种牺牲。

 

  外国客人源源不断地进入颐和园,甚至进到她大清国皇太后的卧室里参观。后来慈禧太后对这些洋人的举止有这样一段评价:有些太太举止很不适合,她们似乎对我们中国人不大瞧得起,可是我很快就注意到,那些自以为是文明的有教养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依我看,中国人比起她们来,倒是要文明得多,举止得体得多呢。

 

  由于接见活动频繁,朝廷还专门在颐和园东门外设立了外务部公所。据《起居注》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四年五年间,慈禧每年在颐和园接见外国使臣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最多的时候一次就接见了九十八人。颐和园从慈禧最喜爱的皇家园林变成了大清国最重要的外交舞台。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华民族百年梦圆,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一百年前由于在颐和园里作出的一个决定,中国人曾经与奥运会近在咫尺。1904年,一个由五百人组成的庞大的中国人团队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圣路易斯。这一年,第三届奥运会和第十二届世界博览会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同时举办,那时候,初生的奥运会并不像现在这样风光无限,它只是作为世博会的一个附属项目举行的。中国并没有参加这届奥运会,但却派出了以溥伦贝子为团长的庞大代表团参加了同城举办的世博会,而且还花费一百七十万龙元巨资,在展会上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展馆。在这届世博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令世人惊叹,不仅中国展馆受到了相当的好评,有的展品还得了金奖。

 

  正值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不惜人力物力在世博会上高调亮相,绝非一时兴起。《辛丑条约》签定之后中国的经济日益衰落,国防日渐薄弱,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清统治者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外交的力量扭转国家的命运。当颐和园的外交活动初见成效之时,第十二届世博会的举办又为这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好机会,于是在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颐和园里,慈禧太后亲自作出了参加世博会的决策,她甚至选择了自己——这个帝国中最尊贵的人——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美国使节康格的夫人多次去过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很熟悉,甚至说得上是崇拜,为了让美国人了解这位中国的女皇,康格夫人请求为慈禧太后画一幅肖像带到世博会上展出。作为中国最尊贵的女性,画像本不能轻易示人,更何况是让洋人观看,然而出于外交的需要,慈禧作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她同意了康格夫人的建议,并热情地接待了来自美国的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卡尔被安排在颐和园旁边居住,为了完成画像,卡尔在颐和园流连的时间将近十个月,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这是绝无仅有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