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颐和园在安静祥和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六扇朱红色的大门上,横竖各镶嵌着九颗镀金圆钉,门的上方悬挂着光绪题写的“颐和园”金字大匾,门前御道丹陛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这是乾隆年代的遗物,1937年从圆明园安佑中废墟移到这里。龙是皇帝的象征,当年中间的这扇大门只有帝后才能出入。现在,每天从这里进入园林的游客平均有上万人。
从乾隆兴建清漪园开始,这个古老的园林历经了二百多年岁月月,然而普通人进入这里的历史只有八十多年。
1924年,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依然居住在紫禁城后宫之中。年初的一天,溥仪突然作出了一个决定,他和皇后要去看一看颐和园。这个决定让内务府的官员们感到诧异,因为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1908年,三岁的溥仪登基后,隆裕皇太后就下诏停止了皇帝对颐和园的游幸,颐和园的建筑陈设被封存保管。此后,被闲置的园林日渐荒废,只有少数洋人和高官得以一睹它的真容。
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清朝皇帝赶下了皇位,但是按照皇室优待条件,溥仪仍然是紫禁城后宫和颐和园的主人。从1913年4月24日起,颐和园有限制地对外开放,各界著名士绅和达官贵人经民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放门照,然后通知清室内务府,方能进入园内。
开放日定为每月农历逢六日和阳历的周日,当时进入颐和园既不叫参观也不叫游览,而是叫作瞻仰。起初规定,瞻仰颐和园,各界以十人为限,而女界一概不发执照,后来由于妇女界的强烈反对,才改为女性可以在阴历每月六日参观。
一年后,1914年5月6日,皇家园林颐和园开始向社会售票开放。虽然溥仪从三岁起就成了颐和园名义上的主人,但是直到1924年已经十九岁的他才第一次前往颐和园,这也是傅仪第一次走出北京城的城门。溥仪一行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陪同溥仪的是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也正是他的提议才促成了溥仪的首次颐和园之行。此行第二天,庄士敦出任了颐和园的新总管,园子里的湖光山色和各处精美的建筑,带给溥仪莫大的惊喜。据庄士敦回忆,皇帝非常高兴,他第一次见到了从未见过的乡村和颐和园,颐和园本身还没有毁坏,这大大地超出了皇上的想像。
后来庄士敦专门从外地为溥仪定制了三只新式游船,当第一只叫作爱丽儿的船下水的时候,在园内职员中引起极大轰动。庄士敦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们以前从没有见过这样的船,当看到天子取代了船夫这一辛苦费力的职业,在吃力地划动着船桨时,他们起初都很恐慌。然而为溥仪定制的第三只游船还没来得及运到颐和园,局势又有了突然的变化。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军率部把溥仪和他的小朝廷赶出了紫禁城,与此同时,清皇室也失去了颐和园。颐和园的殿宇陈设由民国政府组织的清室善后清查委员会查封,然而两年之后,曾经受过溥仪重赏、时任京畿卫戍司令的王怀庆,居然私下里把颐和园又交还给了清皇室。
一位北大教授于1925年带两个女儿游颐和园后写下这样的日记:五月十五日,星期四,阴晴不定,同三女四女坐汽车游颐和园,门票洋一元二,入排云殿又买票,每人洋五角,谐趣园又买票,每人洋二角,购买的颐和园图一张,洋一角。湖中有舟,游湖可三元则至五元。
而他们在园中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呢?日记中这样写道:园内陈设全收,桌上花瓶只余木座,尘凝数寸,门贴封条,惟睹其建筑之宏壮。
这就是当年颐和园的门票,一共三联,售票时留下一联,入园和出园时各收取一联,这张门票的价格是大洋一元四角,恰好是当时一袋四十斤装面粉的价钱。
售票所得钱款,三分之一归步军统领衙门,其余的归清室内务府。颐和园售票开放的主要目的是筹集经费,因为这时的小朝廷已无力支付颐和园的开支了。自从慈禧死后,颐和园每年的养护费由原来的十五万两白银削减到了五万两,后来就连这五万两也不能按期支付。1921年有三十家承接颐和园修缮工程的木场,联名向溥仪追讨工程欠款近二十五万两,而清皇室最后只支付了不足一半的债券,草草了事。即使加上门票收入,颐和园的日常开销依然入不敷出,园林建筑日渐残破。
1928年7月1日,颐和园由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收,这标志着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从此正式成为了国家公园。
此时的颐和园破败依旧,为了筹集经费,许多建筑被出租。乐寿堂前院等十七所建筑作为甲等房出租,知春堂等二十二所建筑作为乙等房出租,乐农轩、永寿斋、平安室等作为丙等房出租。
画中游,位于万寿山西麓半山腰,是兼具点景和观景功能的建筑。正面是一座两层的楼阁,两边各有一楼,东边的叫爱山同,西边的叫借秋,后边有澄晖阁,各建筑之间由爬山廊连接。从阁中观景,昆明湖水面辽阔,烟波荡漾,远处水天相接,苍茫一色。从湖面向万寿山望去,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的画中游,时而绚丽,时而朦胧,人在景中,如在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