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刺绣 >

刺绣艺术活化石——马尾绣

2009-06-27 17:0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水族马尾绣工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与方法。

水族马尾绣工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与方法。这是水族独有的、贵州特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绝活工艺。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征

水族马尾绣工艺,主要体现在制作技艺与方法:一是取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那样的马尾白色预制绣花线;二是按照传统刺绣纹样或剪纸纹样,将这种马尾白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三是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的扁形彩线,添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四是其余部分按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进行。

水族有养马赛马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以丝线裹马尾刺绣制作图案的好处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还有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形如古代钱币的铜饰,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马尾绣里却绣有铜饰,这充分体现了水族马尾绣的珍贵文化艺术价值。

濒临断层的“刺绣艺术活化石”

水族马尾绣工艺绝活濒临消亡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有:水族地区过去多以村寨中技艺高超的老年妇女传授马尾绣刺绣工艺,世代相传。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没有传下手艺就辞世。

现在掌握马尾绣全面工艺、具有深厚功底的妇女人数极少,大多数是老艺人。解放初期,这些刚刚学会手艺的民间艺人,遭到“文化大革命”冲击,马尾绣艺人后继乏人。由于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的出现,以及工业化生产、现代文化、审美观念的冲击,使得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和愿意使用马尾绣工艺品,认为不合时尚,既费时费事,赚钱又少。现在的马尾绣工艺制品质量下降,其工艺质量很难达到古代精品近似的水平。

传统绝活重现生机

水族马尾绣独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工艺,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文化部将其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这项民间传统绝活正在逐步重现生机。

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水族马尾绣艺术之乡”称号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水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9%,当地水族女子从小就开始学刺绣。

马尾绣背带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水族妹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妹子只有在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妹子一生中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条马尾绣背带,就算改嫁再生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背带。

这种传统的主要原因是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婚姻稳固,家庭幸福美满。

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水族马尾绣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当地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10来岁起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从小就跟母亲及奶奶学马尾绣工艺的板告村水族妇女宋水仙通过借鉴、研究古老的马尾绣精品,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设计,创作出了一批精美独特的马尾绣工艺品,成为远近闻名的马尾绣艺人。

近年来,板告村的妇女纷纷重操旧业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将其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当地政府也积极引导将其列为知名副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濒临消亡的古老的民间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责任编辑:赶月吟风)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