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苏绣,被人们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南通、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江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根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搀唼之态,佳者较画又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的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寿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苏州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美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都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许多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幅"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蕙、曹墨琴,吴江杨卯君、沈关关,无锡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融合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即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优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史上崭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璂、王守明、唐义真、李佩黻、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和"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子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伤。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老一辈艺人金静芬、杨守玉、巫玉......焕发了艺术青春,中老年艺人顾文霞、李娥英、任慧闲、陈亚先、张元芳等出类拔萃,一代新人余福臻、牟志红、张美芳、金蕾蕾等脱颖而出。她们运用各种针法、色线、面料,把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和花、鸟、虫、鱼、人物肖像绣入佳作。这些作品经过刺绣艺术家们运以精心,施以妙针,遂蔚大观,载誉中外。 苏绣是以"精细、雅洁、秀美"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界。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它以生动逼真的质感、玲珑活泼的姿态、精美细致的绣工而驰名。
苏绣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不仅有"单面绣"、"双面绣",还有装饰味浓郁的"彩锦绣"、以头发作为用线的"发绣"、手掌大的观音内绣有七百八十字的"精微绣"、点状组成画面的"打籽绣",以及近几年新创的"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异色、异样、异针法)。如今的苏绣园中百花齐放,蓓蕾盛开。 驰名中外的苏绣艺术,作为国家礼品和展览品,先后有七十九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的礼品,在九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一百多人次到国外作刺绣现场表演,被誉为"东方的明珠"。苏绣在一九八二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双面绣《金鱼》在第五十六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责任编辑: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