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刺绣 >

潮绣:中国‘绣林’奇葩

2010-04-24 11:21
来源: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作者:清远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苏、湘、蜀、粤)中粤绣的一个重要流派,历史也相当悠久。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苏、湘、蜀、粤)中粤绣的一个重要流派,历史也相当悠久。
 
潮汕抽纱源于历史悠久的潮州刺绣(简称潮绣),而潮绣与广州刺绣(简称广绣)又合称为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老一辈的潮州人统称潮绣品为顾绣品,而顾绣品则出自明代顾名世之手,可见潮绣确有其悠久历史。同时,从潮州北郊明代古墓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的刺绣品,已具相当工艺水平。清《潮州府志》有这样记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嫁衣,故织维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可见潮绣在明、清时已极普遍,清末时,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声誉卓著的“绣花状元。”
 
据有关资料介绍。大约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个叫纳胡德的女传教士,传教之余,发现潮绣的优美精巧针法,深为赞赏。于是,她从国外带来一批抽纱图案和样品,然后用潮州出产的夏布交给她所联系的群众加工,绣出来的产品优雅精细,绚丽多姿,比之西方粗糙针法,实有天壤之别。纳胡德把这批中西结合的新产品带到国外销售,竟被争购一空。从此,纳胡德便在汕关招集一些妇女学习抽纱。其后又有一叫耶德大摩的传教士,在岩石传教时,他妻子见抽纱有利可图,便也在岩石传授这门工艺。——这便是潮汕抽纱的最初起源。
 
由于潮绣的历史悠久,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受到西方人士的欢迎。因而洋人相继在汕开办洋行,经营抽纱业。同时,一些留学英、美的潮汕教徒,归国之后。也集资做起抽纱生意。
抽纱自从在潮汕地区兴起之后,随着汕头半殖民地的畸型,潮汕抽纱得以迅速发展。潮州垫绣的独特艺术和新颖风格,受到喜爱新奇的西方人士的悉赏,因而外商、华资纷纷在汕设置洋行及各种抽纱工厂,情况如雨后春笋。使潮汕抽纱在1912-1914年、1936-1941年出现二度兴旺局面。是时,“洋行”、“公司”在汕遍地林立,抽纱工人遍布崎碌地区,盛极一时。但是,正当潮汕抽纱兴旺发展之际,先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西方经济受到破坏,销路日衰而停滞下来。第二次全盛时,在华资与洋行的竟争中,大鱼吃小鱼,不少华资公司因资金不足而受到洋行的控制,抽纱工人收入微薄,不足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不少人不愿再干这“手皮钱银”工作。最后由于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海运航线被阻,货件无从出运,潮汕抽纱濒于中断。这便是潮汕抽纱二度兴衰的原因。
 
潮州抽纱是传统的潮州刺绣与欧洲抽纱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百年的历史,以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见长,被誉为“南国之花”。如今在潮州开元寺珍藏的就有唐代的潮绣幔帐幢幡。
 
清光绪十二年(1886),驻汕头德籍领港员的妻子在传教时,发现潮州绣艺具有引用价值,于是将自己所学的一些抽通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女教徒,制成手巾等抽通刺品。以后,绣工们把抽通技术与潮州绣艺结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这种中西合璧的技艺自成一体而称为潮州抽纱。光绪二十五年(1899),汕头成立彩成抽纱公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潮州陈桥人丁惠龙在潮城创办发合号,成为潮州的第一家抽纱商铺。在此后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潮州抽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潮汕中青年妇女普遍能够掌握的技艺,同时又是城乡千家万户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收入。据说旧时的潮州,女子多精于刺绣,十岁上下,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技法,准备自己的嫁衣了。待到成年出嫁时,已是刺绣好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