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木雕工艺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核桃木、梨木、松木、桦木等优质木材。经过选料、刨制、绘图设计、休整雕刻、反复打磨等数道工序后,再将辣椒面和胡麻油的混合物涂于器物表面之上,再进行抛光而制出成品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天水木雕艺术是指构思精巧,内涵深刻,独创性强,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反映作者审美观,艺术方面和艺术技巧的民间美术品种。木雕艺术一般都是作者自己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和追求。
天水木雕的雕体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兼有南北方木雕的特点。不仅具有文物考古价值和审美价值、收藏价值,而且还有建筑美学的艺术特征。
天水木雕艺术可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时期,现存的元朝建筑孔庙中的木雕窗可以得到考证,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明朝时期,天水木雕趋于成熟,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伏羲庙先天殿的团龙、团凤木雕窗图案,采用浮雕和透雕结合的手法,工艺精湛,构思巧妙。清朝时期,天水木雕达到鼎盛,题材多见生活习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利用天水文化历史,在文人墨客的帮助下,制作了一大批木雕制品,如现存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南北宅子、玉泉观等。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木雕窗,尤其是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天水木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其他地方的木雕发展早400年左右。民国到解放后,天水木雕开始衰落。
天水木雕大多追求高雅、富丽、吉祥,寓理想、观念于图案之中,其雍容内雅的艺术风格,或写实、或夸张,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形态属性中挖掘出美的要素,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比较特殊的还有“太极图”、“八卦”等,这种形制也和伏羲的相关传说有关。天水木雕图案中数量最大的是飞鸟走兽及树木花草,吉祥喜庆事物,图案取材丰富,多为五福捧寿、孔雀开屏、三阳开泰、八仙过海、夔龙闹江等,因事类性质不同,分别选图,图案设计要因体布局,如佛都寺院多雕麒麟、狮子、白象、飞虎、海马、火珠、龙凤等。道教观庵多雕八宝、葫芦、萧管、筒板、仙景、莲花荷叶等,或粗犷有力,简洁概括,或玲珑剔透,线条流畅。
天水木雕的手工性、艺术性决定其不能采用工业方式生产,而只能通过手工劳动制出成品,同时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近年来,天水木雕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致使木雕业日渐萎缩,甚至失传。因此,保护天水木雕刻不容缓。
分布区域
天水木雕主要分布在秦州区,秦州区集中分布在城区的西关、东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