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民间面塑艺术丰富多彩,地域分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各地都有;面塑的品种则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
巧饽饽是胶东人家制作春节的枣馍、圣虫、清明的面燕、面鱼,七夕的巧果,中秋的面月,寿诞婚丧的花馍馍之总称。用来祭祀、观赏、食用和馈赠亲友。
正月十三,靠海边的渔家为保佑自己一年出海打鱼平安无事,因而敬奉海神。供桌上一字摆放十对人头海鱼、海螺、海蟹、海虾身的各种海神面塑,造型奇特。正月十三,胶东普遍做“圣虫”,圣虫的形状似蛇,群众说它们的区别在于“长虫(蛇)长,圣虫短”。作为祀祖供品,或放在粮囤里,取丰收粮食吃不完之意。三月三是胶东的“小媳妇节”。节前新媳妇回娘家,三月三回婆家要带回许多面塑的燕子,广泛送人。蓬莱民谣:“三月三,大燕小燕整一千”。看这些面燕或伸颈,或展翅,或身上驮着小燕,或回巢递食,流露出深情的母爱。据《东京梦华录》载,宋代清明时节就有捏面燕的风俗。
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许多古风古俗世代相传,延续至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联的礼馍面花显得非常古朴奇丽,多不胜举,广泛用于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以及信仰民俗等,以此来象征丰登欢庆、美满幸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山东面塑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繁盛不衰,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滨海文化的特色,在民间艺苑中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