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品:毛猴(2)

2010-04-20 10:10
来源:cctv 作者:清远
四是,讽刺题材的幽默小品,令人深思。如糊涂官、专治瞽症等,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吹牛更有意思,两只猴的嘴里各含着一根管子,对着牛屁股吹,把
 
四是,讽刺题材的幽默小品,令人深思。如“糊涂官”、“专治瞽症”等,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吹牛”更有意思,两只猴的嘴里各含着一根管子,对着牛屁股吹,把牛吹得鼓鼓的,看谁吹得劲大!
 
五是,历史掌故、戏剧故事题材的作品,含意真切。如“有理五八、无理四十”的官僚主义者,“取之有道”的损公利己者等作品,都塑造的淋漓尽致,击中时弊,寓意十分深刻。
 
因为毛猴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曾经销声匿迹,1983年曹仪简制作的毛猴在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再次出现,复活的毛猴让不少老北京人惊喜不已,老舍夫人、著名书画家胡洁青老人,当时已是八十四岁高龄,还欣然为毛猴亲笔提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毛猴再现京城后,也出现了一批毛猴爱好者,有年轻的,有年老的,有的通过电话、通信等方式向曹仪简请教毛猴的制作方法,有的登门拜访曹仪简,交流制作心得。他们所创作的毛猴的作品风格也呈现多样化 ,年轻人制作出跳迪斯科的毛猴,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老北京创作出田园风光系列的毛猴。
 
家住通县的退休干部王中山小的时候就见过毛猴,对调皮乖巧、变化多端的毛猴非常喜欢,退休后为了丰富晚年生活,也开始根据小时侯的记忆尝试制作毛猴,毛猴虽然给王中山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但周边没有人做这个,没有人交流制作心得,也只算是自娱自乐,一次偶然间,王中山看到了一篇报道毛猴曹的文章,毛猴曹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示,王中山想到自己的毛猴创作题材有一定的特色,于是他把过去农村生活的经历用于毛猴的创作中,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为一个田园系列,着重于对过去农村劳动生活场景的再现。王中山还带着一部分作品到北京西城区专门拜访曹仪简,曹仪简因为年事已高,已经不能制作毛猴了,但老先生把多年来制作毛猴所摸索出来的一些要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王中山,王中山非常感动,他明白这是老先生想让毛猴这门民间工艺继续延续下去,如今毛猴创作成了王中山晚年生活中的主要工作,将毛猴这一北京独有的民间工艺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