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漆雕工艺历史悠久,考古资料证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全国漆器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物产富饶,风景优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森林覆盖率达26.2%,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一倍以上,天水所辖小陇山林区1200多万亩,其中590多万亩为用材林,天然漆林约六七十万亩,生产生漆数10万斤。由于天水气候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达200多天,春末秋初、雨后乍晴,漆不入阴,即可自然干燥,所产生漆膘厚、漆酚高、燥性、光亮度好。据专家称:“天水漆艺实较福建为优良,为甲于全国之第一等漆质。”
天水生漆资源丰富,生产加工历史悠久。《诗经,秦风》“阪有漆、隰有栗”,为秦地产漆最早记载。可见天水盛产生漆,早已闻名于世,延续至今,天水仍为全国重点产漆地区之一,天水所产生漆除供本地销外,畅销国内各地。
1956年春天,天水砖瓦厂在皇城山脚下取土烧砖、挖毁古墓七座,其中一座墓中有镶嵌绿松石的铜棺饰、饕餮纹兽面辅手,红地黑面漆棺残片等,根据棺饰和随葬品特征分析,该墓应为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为天水雕漆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证。l986年在麦积乡放马滩发现秦汉墓一百余座,已清理14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漆器次之,墓中出土了十一件漆器,有盘、耳杯、尊、奁和棰等,其中五件较完整。有一圆盘“木胎、髹黑漆,无纹饰,仅盘内饰凸线一条。”为镟胎时所留。另有三件耳环,“椭园形、敞口、双耳、平底、木胎,髹黑漆,有光泽,无纹饰”。另一件底部刻有“田贷”二字,似为匠作名。这些战国时期漆器,均为木胎、黑漆素髹,应为当地所产。从近三十年来天水考古发掘的资料,也可看出汉代天水漆艺繁荣之一斑。1972年秦州区中梁韩家湾和罗玉乡刘家河发现的两座汉墓均有漆棺、髹黑漆,绘有朱褐色云气纹图案,两墓随葬漆器八件,残坏可辨者有四件,其中奁盒、耳环两件,均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虽历经两千年,仍有光泽,可见当时髹漆技术已很成熟。同年秋天在天水城郊西湖嘴、王家磨、市三中等地汉墓中均发现有漆棺残片。
1983年甘谷新兴乡七甲村古墓群,发掘西汉墓一座,内有朱地彩绘漆棺二具,其中女棺内有一件贴银扣黑地彩绘七子奁。1986年放马滩汉墓内出土的一只漆耳杯、“双耳、平底、假圈足、木胎、髹红漆。口沿内的一周用黑色双线组成纹饰,双耳表面绘曲波纹园点图案”,漆艺十分精湛,为汉代漆艺之上品。
天水汉代漆器出土之多,分布之广,漆艺之精,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天水髹漆业已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确为全国漆艺据点之一。隋唐漆器,天水各地仍有出土,1958年市郊瓦窑坡在农田基建中挖毁大型唐墓一座,出土三彩骑马俑和伎乐俑十二尊随葬漆器较多,但大都坏朽、残存者有漆棺碎片、漆案、圆盘、碗等,均木胎素髹、做工精细、漆质光亮。诗圣杜甫客居秦州时有“近闻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可见唐代天水产漆之盛已为古人关注。到了宋代,漆器生产仍在持续,漆器制品也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