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书画同源”,源在何方?源在构成字的“线”,源在组成画的“线”。
书法之美,根在线之美。线条的韵味决定书法之品味,线雅则字脱俗,线拙则书风拙朴,线霸气书则俗气。
中国画之根本在于线条,这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谢赫在《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为中国画的用笔设定了一个标准,这一标准它同样也适用于书法。线条雅与俗,美与丑的核心即“骨法用笔”,书法和中国画这两种门类的艺术在这里找到了集合点。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
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对于绘画和书法的关系,首先从字形上来说,在繁体字中,“书”“画”上面都有一个“聿”字,“聿”字的读音,古代和现在不同,燕地叫“弗”,楚地叫“聿”,秦地叫“笔” 。含义都是指的笔,由两字的写法可以发现,书法和绘画在使用工具上是一样的。由于传统绘画和书法所使用的都是笔墨纸砚等工具,以及传统的审美,即对笔墨线条的偏爱所至,使得传统绘画与传统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以书入画”是书法对中国画影响的最直接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评判画之品味的标准。写意画的“写”即是写书法的“写”,书理画理相同相通。在这两方面能融汇贯通而成大家者不乏其人,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他们或因书得画,或以画润书,终得大成。
书画同源,源于自然
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画家观嘉陵江,则见其波涌涛起,写其状貌、追其神髓;书家怀素夜闻嘉陵江涛声,则于状貌之外,得其体势;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天地低昂;张旭观其风韵,神入霜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