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形象地告诉人们,光有客体的琴具发不出琴声,光有主体的人指也发不出琴声。琴声来自人对琴的弹拔,来自主客体的交互感应中。苏东坡用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禅理“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的领悟。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欧阳修也写过一首关于琴声来源的《赠无为军李道士》的诗:
“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诗人说,李道士的琴声如同流水过石一样悦耳动听,水流绵延不断是因为有深远的源头;手指头能弹奏出变化无穷的美妙琴声,是因为心中有丰富的情韵。诗中解释的很清楚:弹琴的指头听命于心灵,听命于弹琴者意蕴和乐感的心灵,即弹琴的指头不过是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表现。
琴声既来源于琴,琴是琴声产生的客观条件;又来源于弹琴的手指(手指听命于富有意蕴和乐感的心灵),传递心灵的手指是产生琴声的主观条件。
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属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属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
所以,琴声是人以指触琴与人的心灵感应、交流的统一,是人的情韵、心灵所触发出的乐曲。
(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