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画,据考原属宫廷工艺品,是古老的传统工艺,其渊源可溯至隋朝年间,后随历史朝代的更迭,麦秆画艺术一直在民间绵延不断。麦秆画的故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春秋时代,卫国在此建都四百余载,自秦以后历代均在此设县置州。
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如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天文学家僧一行,造字圣人仓颉,弓的发明者张氏始祖张挥等都出生在这里。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如:"城濮之战"、"孙庞之战"、"澶渊之盟"等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文物胜迹繁多。上古时代,这里是五帝之一颛顼部族的活动中心,故有"颛顼遗都"之称。被誉为"孔子第二故乡",是"张"、"范姓"、"秦姓"等二百余姓氏发源地。1987年在这里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型图案,把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向前推进1400多年,被国内外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是中国最早的手工艺品之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据此命名为"中华龙乡"。龙乡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华北平原之上。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以种植小麦为主的产粮基地,丰富的优质麦秆,为民间麦秆画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原料。麦秆画从民间中来,是劳动者的艺术,自从民间种植麦子开始,麦秆画就相伴而生了。约在宋朝末年,民间就流行利用椿胶、桃胶、把麦秆拼贴出的扇子、昆虫和吉祥、祝福之类的小造型在庙会上、集市上出售。图型有:“龙型”、“观音”、“生肖”、“吉祥花草”等。其中吉祥花草中的造型之一兰花,又称兰孙,“寿献兰孙”是晚辈为长辈祝寿时重要礼物,兰花开紫白者名荪,其叶阔而柔。“荪”与 “孙”同音同声且兰花古称"香祖"与"荪"合在一起,含有祖孙的意思。象征子孙兴旺。再如萱草,萱草又名黄花草,金针菜或紫萱。古时称吃萱草令人欢乐忘忧思,所以又叫忘忧草,孕妇佩带其花则生男,因此亦叫宜男草、宜子孙。所以想生男孩的妇女,在庙会上都买一幅萱草图案的麦秆画挂在自己的床头或衣柜上,期盼早生贵子。此类吉祥图案的麦秆画很多,无不具有以型造意的民族艺术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铸造了麦秆画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喜闻乐见,这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责任编辑:淡墨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