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期发明的。但古琵琶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古代琵琶是圆形的,不同于现代梨形的琵琶。
南北朝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于演奏琵琶,所以后世称这种乐器为阮咸,或是秦汉琵琶。秦汉琵琶属于直项琵琶,所谓“直项”,是指乐器的琴柄毕直。秦汉琵琶琴身呈圆盘状,外形与现时的三弦及阮的较为接近。
现代的琵琶属于曲项琵琶,琴柄向后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从西域龟兹传到中国北周。《隋书·音乐志》:“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当时琵琶的弹奏是横抱,用拨子在弹奏的,弹奏的方式自由无拘束,不必像演奏传统乐器一样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马背上也可以轻松弹拨。魏晋南北朝,是个胡风东渐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当时的颜氏家训中的一小段:“齐朝一士大夫有一儿年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事公卿,无不宠爱。”略窥当年学习琵琶的风潮。这个时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为伴奏的乐器。《隋书·音乐志》:“龟兹国……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
到了唐朝,在有着胡人血统的李唐皇室的统治下,胡人的文化风行中土,琵琶是当时热门的乐器,在各种节日、舞蹈等节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来助兴。西域琵琶乐为当代诗人推崇,白乐天有《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花》诗,元稹有《琵琶歌》;皇室也注重舞蹈、音乐、戏剧等文化事业,专设梨园教坊负责这工作。由于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艺,受国家重视与鼓励,所以乐师们络绎不绝来到中原,著名的有琵琶乐师有曹刚、裴神符、裴兴奴等人。胡人的文化跟固有文化产生融合,琵琶也不例外,成为唐朝音乐的一部分。唐太宗时,裴神符,将秦汉的琵琶技巧与胡琵琶的融合,创造废拨用手技法,使琵琶从一个用于伴奏的乐器,提升成一个独奏乐器。不过斐神符当时指弹还不是主流,就算到后唐白居易写《琵琶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句看出,琵琶女是用拨子刷过四弦作了演奏的结束,这可看出指弹在这个时候还不是很流行的演奏方式。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谱》(公元933 年),显示当时琵琶在中国有重大发展;此外,这乐器当时更传到日本,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biwa)。
韩熙载夜宴图到了宋朝以后,由于不若前朝对胡风的欢迎,宋朝以降夷夏之防趋于严密,所以,像琵琶这样外来的乐器,以及其音乐就不再受朝廷的欢迎,琵琶的技艺遂隐入民间。至于在宋、元、明三代时,关于琵琶音乐发展的记载十分有限;乐谱方面更未有所发现。
到了明朝,琵琶已发展成有四相八品(在琴把上有四个码子,琴身上有八个码子),直抱指弹的成熟独奏形式了。到了清代,琵琶乐谱有很大发展。一八一九年,江苏无锡出版了由华秋苹等人合编的《琵琶谱》,是目前所发现最早印行的琵琶乐谱。其后,有不少的琵琶乐谱相继出版,包括清末的《南此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新谱》(李芳园编,1895)、民国初年的《瀛洲古调》(沈肇洲编,1916;徐卓编,1936)、《养正轩琵琶谱》(沈浩初编,1926)、《琵琶乐谱》(何柳堂编,1934)。这些乐谱的编印者,都是文人出身;而当时同时亦有流传于民间艺人之间的手抄。
到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一般的琵琶主要是六相二十四品,全是半音排列(既前述的十二平均律),目前甚至发展出八相三十品,演奏上的表现更为丰富了。
(责任编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