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话说源远流长的古琴弦线

2009-06-30 09:4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朱季海
中国古乐,极其丰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谓之八音。

中国古乐,极其丰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谓之八音。旷代逸才,以《广陵散》独擅千古的嵇康在《琴赋序》里曾说:“众器之中,琴听最后”,这不是一人之私言,东汉之初的桓谭,在《新论》里就说:“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只要想想我国音乐史上这两大音乐家兼理论家的话,自然不难明白我们要振兴中国琴乐,就不能不首先关心琴道,要发扬琴德,就不能舍弦不问啊!

我国琴弦制作,源远流长。抗日战争前,杭州就有回回堂的太古琴弦,为音乐界所称道。抗战初期的一九三七年后,回回堂琴弦人亡艺绝,可算是近世中国琴弦的第一危机。当时《今虞琴社》的古琴家,及时联系方裕庭,要他仿制古琴琴弦线。方原来只生产普通弦线,离古琴弦要求尚远。方既不懂规格,又无经验,仅仅由于古琴家的敦促,和自己的酷爱,居然试制起琴弦来了。五、六年间搞了不下数百次的试验,历尽艰辛还不算,生活靠典卖度日。熬到成品出来,还不大顶用。好在古琴家十分懂得这套丝弦如何来之不易,这样的艺人应如何受到珍视,不但对方氏成果倍加鼓励,就连不太合格的出品,也一并愉快地收下了。他们就这样精诚合作,才终于为中国器乐完成了这一存亡继绝的光辉业绩。方还培养了一批制弦能手,包括他的女儿,徒弟。谁知后来还有一次十年浩劫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呢?

及至消沉了多年的大陆琴界开始苏醒过来重理旧业的时候,市场上已无弦供应了,其时,或认为恢复丝弦已无希望,于是搞起钢丝弦来。从此大陆八音,少了一音,丝弦绝响,钢索轰鸣了。老一辈古琴家虽明知琴在弦上亡,还心中有底,指下有数;中青年以下,从来就没有听过丝弦,叫他们从哪儿寻觅琴趣呢?尽管如此,香港的蔡德允,北京的李璠、郑珉中等,始终坚持琴必丝弦,对其门下也同样严格要求。中流砥柱、未尝无人。琴道?尊,其人也就愈觉可贵了。

歌德曾说最大的秘密,是公开秘密,这倒有点象个悖论。可是眼前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忙着传承丝弦古琴,另一些人在弹钢丝琴。这么说来,讯息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为寻回几乎失踪了的古琴丝弦,竟有意无意地发现了那么多可爱的人。让我们为振兴中国琴乐,发扬琴道,一同携手前进吧!

(责任编辑:风霜一剑)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