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扬琴演奏中的音色(2)

2009-07-02 10:2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解骏
(2)讲究击弦点,击弦方法准确 扬琴演奏是手臂各部位肌肉与关节的联合运动。正确的击弦法是在保持手臂各部位的自然放松下,上臂呈自然下垂状态,

(2)讲究击弦点,击弦方法准确

扬琴演奏是手臂各部位肌肉与关节的联合运动。正确的击弦法是在保持手臂各部位的自然放松下,上臂呈自然下垂状态,前臂屈肘平伸,琴竹以腕关节为圆心,依靠手腕屈伸转动和手指捻托琴竹的合力,辅以手臂的支持力,产生瞬间突发的击弹力量,使琴竹顺着空间扇形弧线,力聚琴竹头击弦。在实际演奏中,琴竹头在触弦前的一瞬间,向下击弹的用力状态已变成弹性放松,琴竹利用惯性击弦,这就是向下的击弹动作。这种惯性击弦的弹性放松,便于利用琴弦对琴竹的反向作用,迅速将琴竹反弹送回原先启动的高度,这就是回位动作,也就是下一次击弹动作的开始。向下的击弹和往上的回位之间的动作不能分开,它是一次击弦动作过程的同步分解。击弦动作也就是“一张一松循环过程,即用力下去同时也就放松,没有“松”,就没有很好的“张”。掌握好弹性放松的击弦方法,使发音纯净、明亮、圆润,具有颗粒性和穿透性。

(3)重视触弦点,运竹轨迹合理

触弦点就是指琴竹头触弦的部位;运竹轨迹是指琴竹起落运动的方位与取向,二者与发音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触弦点根据琴竹头的长度来决定,一般取其十分之四的位置,即取琴竹头整个有效击弦部分的十分之六处作为琴竹的触弦点,见图:

在此处击弦可以避免琴竹头在击弦时碰到前后相邻的弦,且发音较为圆润、厚实。

琴竹的运行轨迹可用四个字来要求:直、实、匀、活。直──大指和琴竹前后成一条直线,运竹击弦以手腕位轴,宜作直腕运动,便于控制发音力度,要避免出现任何转腕、抖腕运动;实──使手臂肌肉的发力和自然重力聚集到琴竹头的十分之四处,由于此处是最佳发音点,发音结实有力;匀──触弦部位和所奏每个音上的多根弦的接触都在要在一个平面上,使每个音上的多根弦同时受力且受力均匀,振动充分,发音平衡,要防止琴竹头前顷或后移斜。为了保持左右竹击弦点的相对靠近,使发音均匀统一,双手运竹击弦的手型宜成“八”字形,双手运竹击弦时的水平间距应随着所处音位的不同而进行相对的调整;活──竹序合理有度,左右灵活,动作放松自然,应避免竹序的混乱而造成的窒竹和双竹在交叉过程中的相互碰撞。

(4)注意支撑点,动作要协调

人体的关节运动一般都是旋转运动,它经常是绕某一轴来进行的。整个上肢运动是一个单臂杠杆,关节位活动的枢纽,上肢的肩、肘、腕关节各部位都是活动的支撑点。关节的灵活与稳定是演奏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肩关节是上肢活动的总枢纽,是扬琴演奏时手臂活动的基础。它支撑、启动、运送上臂曲伸、旋转活动。琴竹在纵向与横向运动中,都由肩关节在做横轴与纵轴的结合转动去调整。运竹发音的准确性是由肩关节支配上臂转动角度,并通过手臂琴竹运送到琴马的弦位。在演奏中要防止肩膀和脖子收缩紧张的不良习惯。

肘关节是前臂和手腕、手指进行活动的可靠支撑,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肩关节对琴竹的运送,都要通过肘关节的曲伸配合才能见效。演奏扬琴的手臂运动过程中始终贯串着曲肘动作,它缩短了整个手臂这个长杆杠的活动半径,改善了杆杠的活动能力,前臂的曲伸角度和水平高度,它对琴竹的运送移位和击弦发音的准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演奏强力度时也需要以肘关节为轴心,借助前臂运动的力量。

腕关节可作屈、伸、展、收与环转动作,转动半径比上臂、前臂的活动半径要小,故有明显的优越性。演奏扬琴时动作部位主要是以腕关节为支撑点的曲伸展收活动,由于腕关节小巧灵活的配合,大大提高了手臂活动的功能。它对运竹击弦的效能和作用明显比肘、肩关节要节能省力。因为扬琴演奏中使用的动作部位愈是长、大,它运动的距离也就愈大,消耗体力和浪费的功愈多,演奏的质量愈不高。

上肢各个器官的动作部位都在演奏中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联合的运动,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与制约。上肢的每个部位有时作为联合动作激发的主要作用,有时作为联合动作辅助的从属作用;要明确上肢各个动作部位的性能与特点,合理地运用与协调各个动作部位;才能提高发音质量,适应音乐表现的需要。

四、扬琴演奏中的特殊音色

中华民族音乐体系中,乐音构造方面最重要、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带腔的音,这种音乐特点已升华为华夏音乐的传统审美观念,这与中国各民族艺术追求自由生动、以曲线美为特征的形式是一脉相传、触类旁通的。例如中国建筑素以飞檐翘角的曲线屋顶和曲折幽深的园林布局而著称;又如中国的诗文讲究“忌直贵曲”;书法讲究“曲折沉圆”;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唱歌讲究“字正腔圆”,这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强调“情理相依,文质彬彬”,体现对曲线性格内在精神的追求。

民族弹拨乐中的古琴、琵琶、古筝等讲究吟揉绰注、推拉滑抹等技法,可谓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自成体系。它既有“直线性”音响的稳定进行,更包含着大量的“曲线状”音响的变化进行,带腔的音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忌直贵曲,以曲为美”,讲究“余音绕梁,韵味隽永”,正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传统的审美特征。

为了增强扬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扬琴余音袅袅的长处加以了美化和变化,出现了各种表现不同音色的技法,使扬琴原本只具直线性的静态音响变成了直线与曲线音响的结合,使得扬琴音色更加丰富,曲直相兼,静动相映,流韵悠远、妙趣横生。

已故辽宁民间艺人赵殿学擅长东北皮影扬琴,二十年代他就吸收了筝的吟揉手法,在扬琴上创造了揉弦技法,即在弹奏某音后,在琴马的另一边用中指、无名指为支点揉动琴弦,使余音产生波浪型的曲线状的动态音响,在他最早演奏的扬琴曲《苏武牧羊》慢板旋律中得到了耐人寻味的发挥。揉弦类的技法,有上滑揉、下滑揉、回滑揉等,其音色特点在于根据不同的速度和表情的需要,对揉弦的频率快慢与压揉的轻重方面有所不同。揉弦点的位置选择一般在微调滚珠与琴马的之间的二分之一处,并稍稍靠近琴马为佳。由于现代扬琴比传统扬琴的琴身宽因而琴弦张力强度增大,导致压弦不如传统扬琴那样轻松,且容易跑音,因此,在调弦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琴马两边的音准平衡,做到压音不跑弦。

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郑宝恒教授创造了一种“滑音指套”的新技法。他用由一个金属指环和小圆棒组成的指套带在左手中指的第二关节上,当右手击弦时,左手用指套紧贴在弦上来回滑抹,可发出犹如筝吟揉、琵琶推弦、二胡的滑抹音以及吉他滑音的演奏效果,还可奏出鸟叫声、风声呼啸等特殊效果。由于它不是采用改变琴弦张力强度,而是改变琴弦的震荡面长度来取得滑音效果,因而便于在很多音上演奏出滑音效果,且滑抹的音程可滑到各音的八度以上。

五、结语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现的艺术,发音与音色乃是一切音乐表演艺术进行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手段,没有正确的音色观和科学的发音方法,就没有优美丰富而赋予表现力的音色,要想很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感情、风格、意境是不可能的。扬琴演奏者要使自己获得理想的发音方法和丰富多彩的音色,应该懂得自己乐器的物理性能和发音原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全面熟练的演奏技巧。

要注意的是演奏任何一种乐器,都必须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处于自然状态,避免反常状态,心情紧张造成肌肉紧张都是一种反常状态。要使全身及上肢器官各部位保持自然放松状态,腰、肩、臂、肘、掌、指任何部位的反常紧张状态,都会使某部位阻塞,形成局部的僵硬,致使力量通不下去,声音发不出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将动作感觉比作能量的流动,不论什幺地方发生一个抑制的点,这个点就会阻碍能量的流动。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完美程度是无止境的,发音和音色问题是演奏者值得用毕生精力去磨练与探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醉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