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是战争的模仿与演绎,自古用兵与弈棋就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谢安、曾国藩、陈毅等古今名人都创造了对弈之间指挥若定破敌军的美谈。围甲第四轮上海山东之战安排在孟良崮战场遗址是个绝好的创意,把战场与棋场、用兵与对弈之间的神通之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赛前棋手们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重温那一场经典战役的壮阔酷烈,是否也能在棋道上有所领悟呢?
作为孟良崮战役的构想和指挥者,粟裕将军是我党将帅中我最崇拜的一位,他是无冕之元帅,他的军事指挥才干,我党无人出其右。回顾60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粟裕将军用兵之道至少有以下几点,而这些用兵之道无一不与围棋之道相通。
一、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
粟裕是非常讲求实战的将军,他统率的军队,要么在战斗之中,要么在作战斗的准备,从苏中七战七捷到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到建国后作为总参谋长对军队的管理,无一不体现着战斗之魂。
同样,战斗也是围棋之魂,古棋自不必说,从中国的当湖十局、血泪篇到日本的吐血之局,每一对局,双方莫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投入战斗。近代以降,围棋理论的完善,贴目制的兴起,战斗的追求开始让位于对目数的计算,每一手都计算着目下棋成为新的时尚,正如石田芳夫所说:“我不会凭气合发起战斗,只会根据目数的计算而行棋”。在这种理论指引下,一方面固然是无谓的战斗减少了,战斗的效率更高,但另一方面战斗的精神也退化了,高手讲求的是引而不发、含而不露、不战而屈人之兵。小林光一和李昌镐将这种战略发挥到了极致。后学者群起效法,大有龟甲流一统天下之势。然物极必反,在棋手水平日益接近,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凭功力修炼稳稳当当地赢棋越来越困难,战斗流重新兴起。唯有战斗,才能给交战双方创造更多的机会,唯有战斗,才是检验棋手棋艺运用、心理调节等综合素质的最好标准。
二、巧妙调动敌人的运筹。
战争之道,莫非奇正两字,正道就是以多打少,然多与少总是相对的、变化的,指挥员的水平高低体现在如何创造局部以多打少的奇道上。孟良崮战役前期,国民党军集中了45万精锐,在顾祝同的统率下分进合围,妄图以铁桶阵剿灭华野在山东的15万主力,如张灵甫叫嚣的“要将陈毅、粟裕赶进海里喂鱼”。面对面对兵力三倍于我、装备精良得多的强敌步步逼进,陈粟大军犹如厚势围攻下的孤棋,但粟裕的策略并非简单做活,而是指挥部队大范围地穿插迂回,以此调动敌人的部署,积极主动地创造局部以多打少的进攻机会。
围棋之道,也在奇正二字,以多打少的正道无非考验棋手基本技术的运用和直线计算的算度,高手之间应无多少差别,真正体现思想与才华的是如何在行棋中调动对方,提高自己棋子配置效率,降低对方棋子配置效率,孤棋在对方厚势中腾挪躲闪时,不是简单做活,而要积极谋求将对方的棋卷入对攻之中,甚至创造出以多打少的有利局面。吴清源的棋,被本格的日本人评为稍快稍薄,其实大师行棋,并非步步为营地与对手打阵地战,而是以轻快的步调在全局范围内的穿插迂回,巧妙调动对方的部署,积极创造作战的良机。
三、随时捕捉战机的敏锐。
1947年5月11日晚上,粟裕将军接到情报处长朱诚基破获的密电,得知汤恩伯兵团将采取中央突破的战略,进攻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的情报,粟裕立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战机――作为前锋的整编74师因装备优良,推进速度将突出于大部队。粟裕将军一番审视运筹后构想了一个非常大胆的黑虎掏心的作战计划--从国民党军战斗队形的中央揳人,切断七十四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将其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