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名家吟猱大全(二)(2)

2009-07-23 15:52
来源:中国古曲网 作者:佚名
四、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两个基本指法下,还可以依运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对应的大吟、大猱和细吟、细猱的区分;也可依运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缓

四、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两个基本指法下,还可以依运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对应的大吟、大猱和细吟、细猱的区分;也可依运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缓吟、缓猱的区别;因此运指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急缓不应该是区别吟猱的要点。一般琴人之所以有“猱大吟小”和“吟急猱缓”的错觉,主要是源于感性意识的相对性。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对此也有段很详细的分析:

旧谱于猱作往来五六分许,较大于吟。今按吟上下二分,已至本位律界,长吟大吟加倍,上下四分,已至本位声界(注:这里的声即音,一个全音包含两个律)。若猱加大,必过本律,而长猱大猱再加倍,更越出本声之外,侵及他声。故不可用。或谓吟可缩小至上下一分,然而细吟再缩小,必在半分以内,用于上准,将无法以取之矣。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即将基本的吟和猱的运指幅度限在本位音上四分之一音(即彭说的二律分)和本位音下四分之一音之间。大吟、大猱可界限于本位音上下半个音(即彭说的四律分)之间;而细吟、细猱则是小于四分之一音。而不论吟或猱,按指的摆动须先大后小,最后以定吟或定猱收音。定吟或定猱是在吟猱后,指下继续以骨节微微起伏,血脉动荡;是外观不觉的意中律动。

五、要真正区分吟和猱,应该是在余音的效果上:即吟是圆活完满,猱是方折苍劲。从这个基本点上分析,就能确定较合理的吟猱运指方向。

吟要达到圆活完满,运指必须平衡均匀,即在音本位的左右摇动。如果只在本位上或本位下摇动,就会产生偏颇,何来完满。另方面,运指的虚实也不能过于强调,“虚上实下”就会造成失衡,破坏了圆活。

猱的方折苍劲,应该是由运指力度的虚实造成,或虚上实下,或虚下实上;这样一来,就涉及了运指的方向性。如果运指是在本位音左右摇动,而又要强调运指力度的虚实就会产生本位音游移的现象,那是达不到“苍劲”的效果的。因此,猱的运指必须在本位音之上到本位音之间,或在本位音之下到本位音之间。无论在本位音之上或下,运指均须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要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中,从而得到方折苍劲之效。

那么怎样决定在本位上猱或本位下猱?基本上可以旋律的进行方向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应在本位下猱。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则在本位上猱。否则就会和旋律的走势相勃。

同样,吟也有先上或先下的问题,这就要以本位音的巩固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吟须先下后上。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吟则要先上后下。否则就会使本位音模糊。

至于吟猱的摆动次数,《琴粹》中的“五吟”和“三猱”,并将时值定为中板的两拍,这是相当合理的。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界说,在弹奏实践上,不应过于拘泥,须依乐曲的需要而灵活处理。

另外,吟猱也可以依时值的长短分出长吟、长猱和少吟、少猱。长吟、长猱是吟和猱的加倍,按指摆动次数倍之,幅度也加倍。少吟、少猱是吟和猱的减半,按指摆动次数和幅度也相应减半。

六、至此,吟和猱可定义为:

吟——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和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往来动摇五次,(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位右,又下位左,又上位右,复归本位。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位左,又上位右,又下位左,复归本位。)然后以定吟收归本音。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吟需以圆活完满为度。

猱——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或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向本位音往来移动三转,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本位,又下位左,复上本位,再下位左,复归本位,指力虚下实上。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本位,又上位右,复下本位,再上位右,复归本位。指力虚上实下。)然后以定猱收归本音。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猱需以方折苍劲为度。

以上,仅是对吟和猱在理论上的初步探讨,可能对初学者,尤其是自学者有些帮助。其实,学琴应重实践,更需灵活处理,这可能就是艺术和科学的差别。琴学到高境界,要求心中无谱,音随意出,那又何必拘泥于吟与猱呢?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