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围棋故事——王质烂柯

2009-08-04 13:2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围棋发明了以后,经过两汉、魏晋,与无数的历史人物,比如帝王、将相、名士,发生了种种的瓜葛之后,到了中国历史的乱世——南北朝时期。

围棋发明了以后,经过两汉、魏晋,与无数的历史人物,比如帝王、将相、名士,发生了种种的瓜葛之后,到了中国历史的乱世——南北朝时期。不曾想,在这样的世道,竟然在南朝梁人任昉等的笔下,出现了流传至今并有多个版本的“烂柯”的传说。

据任昉的《述异记》: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信安郡)新安郡在今浙江衢州,当时任昉所说的石室山,因人们的附会,不知什么时候,就改称为烂柯山了。这则记载,翻译成白话文,说的就是,晋代樵夫王质到这山中砍柴,看到有几位童子一边下棋,一边唱歌,王质觉得纳罕,就凑上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含在口中,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于是起身,看到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原来王质到石室山打柴,竟然误入了仙境,遇到了神仙,结果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下山之后,已是物是人非。

这一条记载大约是关于“烂柯”的比较早的版本。最早的一个版本大约是晋人虞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后来,又衍生出不同地点而故事雷同的版本,如同一时代的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在浙江而南的福建省武夷山仙弈台,大约也因此得名。

王质在山中不过逗留了片刻(俄顷),人世间就发生了沧桑的巨变,因此“烂柯”常常被后人用作典故,来形容人世间不知不觉而发生的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长期被贬(二十三年),归后恍如隔世之感慨。

注: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记载:信安县有悬空阪。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柱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根据这一记载,王质入山,只见到童子弹琴而歌,并没有下棋的场景,因此把它作为注,放在最后,以备读者观瞻、参考。

另,本文引用的三条记载,成文最早的虞喜只是说王质见到童子下棋,居中的任昉则说童子“棋而歌”,而比任昉稍后的北人郦道元却说“弹琴而歌”,这之间的瓜葛,只有等待慧心的读者思量判断了。

(责任编辑:韵含)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