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以铁为笔,以火为墨——安徽火笔画

2009-08-11 15:0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安徽“火笔画”是江淮地区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

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进民间并且逐步流传开来。火笔画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

安徽“火笔画”是江淮地区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1916—1991)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安徽“火笔画”通过作画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画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题材、内容的创新而形成独立的流派。解放前,“火笔画”主要以家族传承、民间作坊和平民化、大众化、实用化的形态生存。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火笔画”工艺美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制品自1956年开始出口,远销东南亚、北美及西欧各国。

“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火笔画”制作技艺自上世纪90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境地,亟待国家和社会予以抢救和保护。

“火笔画”曾经与芜湖铁画齐名,然而今日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连合肥本地人也不晓得它为何物。采访刘凯先生着实费了好大力气,合肥工艺美术厂早已不存在,美术厂职工宿舍隐在闹市之外,拐了几个巷道,问过好多人,方才找到刘老先生的家。这是一个很朴素简单的家庭,然而却因书房(亦做客厅)里的林林总总的笔墨纸砚,令人不由生敬。窗外骄阳灼人,窗内自有艺术的清凉之感。因天气炎热的缘故,很遗憾没有看到刘老先生亲笔作画,与先生的谈话中了解了“火笔画”的风风雨雨历程,以及在“火”的激情泼散艺术的浓墨。

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河南南阳烙花,解放前,采用铁丝仿烙笔,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仅能生产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解放后对制作工艺和工具进行改革,由“油灯烙”改为“电烙”、“躺烙”、“座烙”,将单一的手工烙笔改为大、中、小型号的电烙笔,并可随意调温,从而发展了烙版、烙纸、烙绢等工艺。烙绘时可进行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色泽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产品行销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烙花筷,1980年被轻工业部评为部优质产品。

(责任编辑:凝冽)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