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燥者感之以静 静者感之以和

2009-08-15 16:05
来源:古琴天下 作者:徐永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得民族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音色深沉、浑厚、古朴、淡雅,是一个以静制动得乐器,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得民族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音色深沉、浑厚、古朴、淡雅,是一个以静制动得乐器,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古琴音乐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操之外,尚有很好的修身养性作用,经常抚琴能使人健康长寿。《上古琴论》曰:“志燥者,感之以静,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任之以天真”。现代医学亦证明,舒缓、优美的琴曲能使任的呼吸,心跳跟随其节拍产生共振,给人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以良好的刺激,达到其祛病延年的作用。故古往今来善琴者多长寿。据史料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寿享110岁。西汉文帝的盲乐师空头公一生以抚琴为业,寿高180岁。诸如此类长者不胜枚举。本人涉医多年,又酷爱琴道,对此略有感受。今从中西医学角度把古琴音乐修身养性的作用给以粗浅的论述,以飨同道,并望给以指正。

心静神凝 物我两忘

精气内敛 病从何来

扶琴以静为宝,未先弹琴先定心,《指法直要》中“心不散乱”列为十要之首。《鼓瑟十二欲》的前四欲:“神欲闲,意欲定,貌欲恭,心欲静。”皆论其神、意、心、身宜静之理。入静从古琴音乐角度来看,可以帮助人排除杂念,进入意境;若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就更为重要了,入静后神不外驰,精气内敛,气血必然冲和,人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正如《内经》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人到虚无状态下,物我两忘,真气必然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呼吸平稳,心率减慢,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消耗降低,能力贮存,脏腑技能得以调和,有助于体力的恢复,故能使燥者静,静者和,疾病不能入。其实,这种入静就使一种气功状态下的自我修身。

低而不晦 高而不亢

中声为节 以养生气

嵇康曰:“平和之人听筝笛则形燥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体静而心闲。琴瑟之音何以使人心闲?家语云:“先王之制音也,以中声为节……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琴之所贵,贵在中声为节,不卑不亢,大声不烈,小声不灭,清而不历,平而匪和,温润醇雅。“故能使体静而新鲜,体静则阳气不燥,如是则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生气得养。

以分贝论之,80分贝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开始受其影响;90分贝人感之即开始烦躁,血压开始升高,内分泌紊乱,消化功能受抑制;100分贝以上,人就难以忍受,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聋,人向病态发展。然60分贝以下,人感之,则副交感神经兴奋,呼吸平稳,情绪安定,心率规整,人由燥向静转化;50分贝以下,人开始呼吸深长,血压稳定,心脏徐缓而有力,新陈代谢降低,而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能量贮存,生气得养,人向健康发展,古琴得分贝一般高不超50,低可在10分贝以下,此间正值副交感神经兴奋得范围,故无论是抚琴还是听琴,都会得到良好的感受,给人体的正常胜利一个良好刺激,以养生生之气,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