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感悟颜真卿《争座位帖》

2009-09-05 08:5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从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当中,去体味其用笔方法、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感受其得失、经验、才能厚积而薄发。下笔犹如神助。

颜真卿《争座位帖》拓本

书法家以传统碑帖作为临摹范本,学习书法,日复一日的临摹,方可功到自然成。做什么事不必刻意,顺其自然是最高境界,顺其自然讲的一个“顺”字,顺着自己的秉赋和爱好,清人姚孟起《字学忆参》云:“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又云:“冷看古人用笔,不贵多写,贵无间断。”临帖要像读书分析课文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那样,去分析碑帖中用笔的意图和方法。特别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等基本笔画中提按力度大小,转换笔锋灵活度和点画形质等。体味其用笔方法、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如传统医学脉之望闻问切,切中碑帖的用笔、结字、墨色、章法诸方面因素的脉络,品味其中,奥妙无穷。

以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为例,第一,寻找其共鸣点,临古人之迹,首要临古人之心。在某一音震碰撞的同时,悠然产生共鸣,在各自的心灵中形成回响。那么当你临起帖时就会感觉到与碑帖的亲近感,由此,在临帖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了许多。因为作者的好恶,秉性与读者有一种默契点和共同点。颜真卿秉性刚直,正气凛然,在他挥洒自如的迹象中正合其字体正雅,圆劲苍古,正是这种特点也是我所需要的艺术追求和人格魅力。如“末”,落笔气势非凡,迳直自右运笔,与下面的横画气息相通,竖画沉稳深厚,挺拔凌云,最后两笔顾盼生姿,笔势相连,悠然隽永。“诚”,言字旁一小点力量较强,下面两画笔力直透纸背,右偏旁“戈”的第二笔可谓健笔凌云,笔锋循迹而回得势写撇,然后居高临下,点睛似地写出最后一点。“固”字,左竖流畅,顺势落笔,包围框宽绰大度,中间“古”偏上右,最后一画与竖钩交叉撇出,铿锵有力,等等。纵观其字,疏密关系处理的非常自然得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果用政治家的眼光审视颜体,一个字的疆域扩展到了极限,占足了四面八方。难怪评论家冠以笔力弥满雄伟肃穆,凝练冲和,阔展畅达,明快洒脱,有篆籀气。在艺术上有“篆籀气”是一种最高赞赏。

培养审美能力。清代傅山《霜红龛集》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强调“宁拙毋巧”的艺术观点,在书法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书法创作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标准。倘若不假思索地摹仿追求,则易误丑为美而学,误美为丑而弃。正如黄山谷云:“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多得其丑恶处。”艺术需要真善美,更需要一双慧眼,辨别真假,辨别良莠。

 颜真卿《争座位帖》临摹

锤炼精熟的手腕技巧。技巧是“心灵”和“心恒”搭起的独木桥,只有勤奋和甘于辛苦、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搭乘诺亚方舟到达彼岸,别无他途。然而,一味地临帖也只能成为书匠。所以说我们只有把和古人对话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及得失、经验、积累、过滤、整理、总结成册,才能厚积而薄发。效古贤在风和日丽、碧波荡漾,琴韵悠扬的亭台楼阁,感时代之超越,人物之风流;慨富贵豪华与贫穷窘迫之差异,叹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于是乎,吾不得不感慨系之矣,亦将有感于斯文。

(责任编辑:楚狂凤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