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流传民间的这句断语虽然有些夸张,但杨家埠村生产的《灶王图》却实实在在与百姓人家有着极深的缘分。每到农历年底,人们把散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这种习俗已延续多久无法考究,可位于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村,却是自古就因出产年画而于世闻名的。
作者:橙杉
自明朝开始,杨家埠就在地方志里有村史记载。当时它是一个临近集镇的小村落,虽经沧桑,村子规模却变化不大,至今全村户数不愈300。“家家画店,人人画工”是这个村数百年前就已形成的特色。早在明代洪武年间,这里的杨姓艺人就开始创作木版画艺术品了。至清朝,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法臻于成熟,绘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风格缜密质朴。自此,年画生产形成产业,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展。清朝乾隆后期,杨家埠已有“画训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的称誉。
1949年后,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发展年画生产,成立起“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并组织艺人对古代工艺进行发掘考察,在原先基础上加工、改革、创新。“文化大革命”期间,年画业遭到严重破坏,画版被毁,画人改行,生产全部停顿。自1978年起,杨家埠人重操旧业,成立起年画社和年画研究所,将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品类进行抢救性整理,恢复了个体生产年画的传统方式,画品的艺术性和产量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现在,杨家埠生产的木版年画倍受国人喜爱,其销路越来越广。除山东本省各县市外,北到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东达辽东半岛,往西直越太行山一线省市,均为杨家埠年画的旺销地。(下图:年画——年年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