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金声玉振——琴派一览

2009-10-21 11:41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

金声玉振——琴派一览

浙派

南宋建都临安,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如《梧岗琴谱》的编者黄献,《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肖鸾,他们都以"徐门正传"见称。《风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说:"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不过,就影响大、小来看,两派并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许多谱集,传授了大量生徒。刘珠在《丝桐篇》中介绍了具体情况:"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

浙派琴师毛敏仲和徐天民编纂了《紫霞洞琴谱》,重要琴著还有:《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浙派的代表琴曲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其艺术风格表现为流畅清和。

虞山派

虞山派以常熟地区一个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虞山之下有一条河叫琴川,严澂组织的琴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称,所以也称琴川派。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有过徐门的影响。徐和仲的父亲徐梦吉,号晓山,曾在常熟教过书。以后又有过一个著名琴师陈爱桐,严澂就是向他的儿子陈星源学琴的。据说严澂还向一个不知名的樵夫学过琴,严澂为樵夫起了一个名字叫徐亦仙。严澂继承了当地的琴学,又吸收了京师的名手沈音的长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综合诸家之长,形成了风行一时的虞山派。后人概括虞山派的特点为:"清、微、淡、远"的琴风。虞山派又称熟派,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

《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谱,是在严澂主持下,由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订成集的。所收二十二曲都是严澂自己弹过的琴曲,共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从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陆续增为二十九首。这个《松弦馆琴谱》一度被琴界奉为正宗。严澂提倡的"清、微、淡、远。也被当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风格。其实,这只不过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好尚,在琴曲表现上是很有局限性的。象陈爱桐所擅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作品,因为它的节奏急促;不符合严澂的口味,就被拒绝收入《松弦馆琴谱》,后来徐青山收编琴曲时,改正了这一偏向。

严澂写有一篇《琴川谱汇序》,收在《松弦馆琴谱》中,可以看作是虞山琴派的纲领。它主张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而不必借助于文词;认为音乐表达感情有其独到之处,是文词所不及的。"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文章针对当时一度风行的琴歌,进行了抨击。认为违背了琴歌的传统。由于严澂的大声疾呼,适时进行中肯的批评,"一时琴道大振",改变了这种状况,虞山派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徐青山的琴学和严澂同一渊源,也是来自陈爱桐。他曾向爱桐的儿子陈垦源学《关睢》、《阳春》, 又向爱桐的人室弟子张渭川学《雉朝飞》、《潇湘水云》。徐青山和严澂既是琴友又是师兄弟,但他们的演奏风格却不尽相同。徐青山并不反对快速的曲目,从而丰富并发展了虞山派的琴风。清代初年的胡询龙,在《诚一堂琴谱》的序言中,总结了他俩人对虞山派琴学的贡献:"严天池先生兴于虞山,创为古调,一洗积习,集古今名谱而删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其于琴学最为近古,今海内所传'熟操'者也。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以调之有徐者必有疾,犹夫天地之有阴阳,四时之有寒暑也。因损益之,入以《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曲,于是徐疾咸备,今古并宜。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立于后,此二公者,可谓能集大成,而抉其精英者也。"

徐青山所传的三十多曲,经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编印为《大还阁琴谱》,即原来的《青山琴谱》。他还写有《溪山琴况》共二十四条,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演奏要求,是关于琴的美学理论著作。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发展了宋人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学说。

虞山派的重要琴著包括:《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艺术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