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琴 清泉潺潺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册页里,常常可以看到古琴的身影。在那些古意氤氲的画页里,巍峨的大山,飘逸的高云,嶙峋的山石,苍翠的松树,朴素的茅舍,静默的仙鹤,烘托的却是古人怀抱古琴的画面。没有琴声,却仿佛能听到一阵阵空灵的与凡俗无关的回响。
古琴,就是如此安静的存在。即便是在某些古装电影里,也多为山高水长之地,有着仙风道骨的老者从容抚琴,清雅的琴声萦绕于山水间,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神仙境界……
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然而,“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更多的是作为文化人的一种修身养性的雅好。曲高而和寡,似乎是必然的了。
可是,在重庆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前一天的驻地联欢会上,清雅的古琴曲却意外地成为了晚会“高潮”。“明月年年圆满,人生几度良宵?我今天首先为大家带来的是大约500年前的一曲《良宵引》……”宽敞的大厅,座无虚席的听众,竟出奇安静,唯有缭绕琴音,如美酒醇香,在人们的心间荡漾……
古琴演奏者乃书画家黄建华先生。除了《良宵引》,他还演奏了距今约1800年的《酒狂》。当雅逸而旷远的古琴曲从黄建华先生的指间淌出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冲淡、古朴、沉静,饱满、狂放、灵动,古琴曲的纯粹和丰富散发着人类古文明的芬芳,在场的观众安静地享受着余音绕梁的清新和安详。
那天的晚会本是热闹的联欢,爵士舞、印度舞、民族舞;游戏、小品、大合唱,代表们和驻地工作人员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古琴独奏绝对是这热闹里的“另类”。所有的人都没想到,这“另类”的琴声会赢得最热情的掌声。
“我清晰感觉到台下的代表们在认真听,静静感受,我真没想到古琴在现代的热闹里竟有如此多的知音。”联欢会后黄建华深有感触地说。在部分“知音”的请求下,晚会之后,黄建华先生又演奏了一曲《梅花三弄》。这是一首有浓厚文人气息的作品,身为书画家的黄建华用琴声琴韵表达着对传统对人文的感悟和理解。琴声悠然疏朗,空灵沉厚,古朴中有清雅,静远中有真挚,浓厚中有奔放。几处略显夸张的滑音,更是情之所至,信手弹来,音清而韵长。
盛唐诗人刘长卿诗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当代古琴演奏家龚一言:“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曲高和寡,令古今多少琴家喟叹。然联欢会上的“曲高和众”,在诠释着古琴艺术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现代心灵的宁静皈依。
(责任编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