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立式演奏就是站着拉二胡,这是近几年来大家熟悉的二胡演奏姿势。这种姿势,不是哪位乐手的突发奇想,更不是哪位演奏家的创见,而是伴随二胡走过近百年历程的一种演奏姿势。这种姿势,为旧时阿炳一族民间盲艺人在凄风苦雨中沿街乞讨提供方便为过去城镇乡里丝竹节庆庙会烘托场面更为今天俊男靓女们在声像绚丽的舞台上激情演绎营造势。因此,半个多世纪的各式二胡教科书中,立式演奏和坐式演奏一直被列为二胡演奏基本姿势而贯穿至今。
我们知道,一位优秀的器乐演奏者,不论其操作的是何种乐器,其最高演奏状态(仅就生理机能角度来说)都是全身气力贯通,动作协调自然,双手灵活放松,一招一式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方能达到形、音、气、势、神、韵兼备的上乘境界。二胡演奏亦是如此。表面看去,二胡演奏的动作仅限于双臂的开合与屈伸以及双手在琴弓、琴弦上的拉推与按揉,实际上,一位好的二胡演奏者,成功的演奏无不是在全身动作协调、气力通达、神情贯注的状态下完成的,其动作的协调和力量的来源也是自身达肩、自肩达臂、自臂达指的整体贯通而形成。具体说来,二胡演奏中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右手的长、短、连、顿、抛、跳、击,还是左手的吟、揉、颤、打、滑、溜、泛,它们的动作和力量均来自全身动作的协调和力量的贯通。如揉弦的动作直观看来,是以手指按弦为支点,掌关节和指关节上下滚动而形成,实际上,通顺的揉弦动作是由肩部为支撑、左臂为通道、腕部为枢纽而直达手指指肚的整体连贯动作;又如表面上看,换把动作是由手指在琴弦上做上下移动或跳动,实际上,是由肩带臂、由臂带腕、由腕带指的一系列连贯动作,方可使换把声音通畅、动作自然,若再想将换把与右手运弓密切配合,达到跌宕起伏的音韵效果,则需要双肩之间的力量通达、背部舒展才能完成,再如慢长弓弓法,当运弓渐行至弓尖时,为了求得声音的饱满和统一,往往需要背部、腰部包括胯部做相应调整,使身体重心由中心位置逐渐移动至右臀和右肩,便于保证运弓力量的持续。总之,无论完成何种动作,人体力量来源的根本,均在于“源于根,发于腰,运于臂,达于指”。
形象地说,在人的运动过程中,人体就好比一棵生机充盈的大树:足腿为根,身躯为干,两臂为枝,掌指为叶。人的双臂与身躯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与树干的关系:“腰如干,肢似枝;腰微动,肢自动,腰不动,肢自动,无用功,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