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历史上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名为《琴操》,据传也是蔡邕所撰,《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20多首。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做了介绍,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往往和史书有很大的出人,所以《乐府解题》说:“《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其实,不拘泥于史实,根据人们的愿望加工创造,正是民间创作的特点之一。看来,本书是汇集了民间传说而成。全书汇集的50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两三首是西汉题材,因而成书的时间应不迟于汉代。同时,书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词,或释之为“歌 ”,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点。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是有分歧意见的。主要是因为《汉志》中未曾将《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艺文志》中记载的是晋代孔衍所撰。史书记载,并不是绝对对可信而没有谬误之处。六朝人刘昆注《后汉书》,唐人李善注《文选》时,都曾明确肯定《琴操》为蔡邕所撰。清代人马瑞辰认为它是蔡邕的《叙乐》中的一部分,而孔衍只不过是传述者。从该书主要采用大量汉代以前的题材看来,还是当时与琴界具有广泛联系的蔡邕所撰的传言比较可信。
蔡邕在琴界的影响是很大的,汉魏之际,在他的故乡陈留,就先后出现了阮瑀、阮籍、阮咸等以琴见称的名士。做过吴国丞相的顾雍,也是蔡邕旅居吴地时的得意门生。蔡邕的女儿蔡琰,深受其父的教诲,以诗词、音律驰名琴坛。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蔡邕、蔡琰的故事。蔡邕弹琴,偶尔断了一根弦,他的女儿蔡琰根据声音,指出是断了第几根弦,父亲又故意试断其他弦,蔡琰也能辨别出来。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蔡邕、蔡琰父女具有锐敏的听音能力,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他们高超的音乐修养的敬佩。
(责任编辑: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