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文字以来,便产生了“书法”这一独特的造型艺术。可以说,上古时期的文字雏形便是书法滥觞的源头。根据沃兴华先生的《中国书法史》对书法的分期:从商到西汉是发展期,从东汉到南北朝是繁荣期,隋唐以后是成熟期。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东来,几乎参与了大半个书法史的流程。因此,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所受佛教影响更是弥深。一方面,僧人常染指书画,另一方面,书画家也多涉足佛教。为更好地了解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探寻且掌握其发展脉络和与佛教的内在联系,本文试就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与佛教有关的书法人物,佛教对书道境界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一浅述。
一、以佛教题材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在印刷术还未产生以前,大量的佛经流传是靠翻译抄写来完成的。而书法在由篆体发展到楷体的时候,则正是以抄经、墓志、碑刻、摩崖和造像记为主要形式出现的。这些形式,在一方面传播了佛教,一方面又很好地发展了书法,因而以佛教题材为内容出现的作品尤多,可以说是洋洋大观。
1、抄经以佛教的观点来看,至诚抄写佛经是一大功德,因此魏晋以来,出现了大量的抄经活动。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涅盘经》、《诸佛要集经》、《法句经》、《譬喻经》、《十诵比丘戒本》、《佛说辩义经》、《杂阿毗昙心经卷第六》、《成实论》、《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佛名经》、《阿毗昙毗婆娑卷五》。
2、墓志古人志墓的首要目的是“欲后人有所闻知”,“若有德业则为铭文”。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而有德业者又大都是生前接受佛教思想熏陶的结果。如梁朝的《萧融墓志》、《萧敷妃王氏墓志》、《惠云法师墓志》等都是记述僧侣信士的内容题材。
3、碑刻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的书法珍品呈现于碑刻群中。如:《晖福寺碑》、《马鸣寺根法师碑》、《法坚法荣二比丘僧碑》、《道因法师碑》。其中《晖福寺碑》与《郑文公碑》齐名,同属妙品,被评为“书法简高,为丰厚茂密之宗,隶楷之极则”。
4、摩崖摩崖是刊刻在山崖石壁上的书法作品,以其达到“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之效。名山巨石上的书刻,形成一大人文景观。其中以《四山摩崖刻石》和《泰山金刚经》最为知名。
《四山摩崖刻石》是指刻于山东邹县铁山、尖山、葛山、冈山的作品。此刻石可说是一幅佛教刻石的组诗,它含有《如是我闻》、《刻经题名》、《楞伽经》、《观无量寿经》等,字体强调提按,撇捺粗细变化明显,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臂窠书之极轨也”。
《泰山金刚经》刻于泰山南麓龙泉峪中的石坪上,现存九百余字,字径二尺,占地六千平方米,字体似散逸还浑凝,似精神还冲淡,静穆平和,雍容大度,被誉为“榜书之宗”。
5、造像记剑匕朝佛教盛行,一般有社会能力和条件的人士,都会建佛龛,凿佛像,同时在龛像的周边刻上一段文字,写明造像的时间和原因,这种文字称为“造像记”。在佛教的石窟群中,造像记最多的是北魏的龙门石窟,累计造像达十万余尊,题记三千六百多品。如:《仙和寺造像》、《吕安胜等人造像记》、《姚伯多造像记》、《法生造像》、《龙门二十品》、《比丘法僧造像记》等。其中以《龙门二十晶》著名,这些与佛教相关的作品内容充满情趣,给人以灵感,在书法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
二、与佛教有关的书法人物
佛教在华夏流传的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眼里,佛门可说是他们的精神后花园。举凡历代有名的书法家中,如二王、智永、颜真卿、杨凝式、苏轼、文征明、董其昌、邓石如、何绍基等几乎都曾或多或少接触过佛教,翰墨佛门,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加人,给中国书法史上画上了一串鲜明的符号,组成了璀璨的篇章。
1、名士书法家的佛缘举略
王曦之字逸少,世称“右军将军”,山东琅琊人,与僧交好,曾为僧人达摩多罗舍宅建归宗寺。他草书、隶书冠绝古今,其手书《兰亭集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而究其内容,则充分表达出一种超然出世的佛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