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传统绘画精神的恪守与发展

2011-04-15 10:13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卢继波
传统文人绘画的发展至近现代,形式上的极大拓展与现代精神的注入,赋予其蓬勃的生命力。由此也确立了其寓意化的表现风格。

 

 

  在近百年的中国水墨画探索中,中国水墨画展现的既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时期,也是一个向现代型的过渡时期。这个过程中,画家有对传统的坚守,有对西方绘画的接受融合,也有致力于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全面改革。尽管派别不同,但它们的出现对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

   

  十载有余,刻木版画,略有小获。随后我拜朱明先生研习中国水墨画,以壮乡、苗岭、雪山、红土地为创作母体,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把气象万千、丰富而无限的大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全身投入其怀抱,得到了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净化。

   

  传统文人绘画的发展至近现代,形式上的极大拓展与现代精神的注入,赋予其蓬勃的生命力。由此也确立了其寓意化的表现风格。其中,吴昌硕的作品浑厚博大,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平民精神的体现,对于现代绘画影响巨大;齐白石继承了其平民精神“胆敢独造”,却将水墨画引向形式构成的极致,突破了传统绘画“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艺术精神。由此导致后世水墨绘画形式上的夸张变形与风格上的标新立异,成为今天不少水墨绘画人追求的新路。

   

  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古人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之腹不能安我之腹汤”。传统创作观、审美观是古人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和绘画实践中形成的,对绘画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现代,它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传统文人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我有以下认识:

   

  其一,以形式写神,六朝时期宗炳在绘画中就提出“以形式媚道”。万物皆会道,因而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画家在绘画表现时除了注意不能停留在刻画作品之表象,也应该通过形来体现大道。所以绘画自形成伊始就在创作观念上成功地超越了再现自然表象的一般认识,即“以形状形,以色貌色”。

   

  其二,外师造化。造化,即客观自然。心源,即人的主观思想。中国绘画理论中,传神的范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传达客观对象之境,另一方面要反映主观作者之神。绘画是精神的产物。自六朝以来,历代大家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绘画目的就是怡悦自我,陶冶性情,先人无拘无束的创作精神,其内在意味多与自然会通,而这种意蕴也正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内在追求是息息相通的。

   

  当前中国水墨画创作,以传统笔墨、各类现代手法来强调笔墨的独立性价值,消除理念与方法,成为新的态势。在这种语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的画家,以个性化的笔墨形式创造,为现实主义中国水墨注入时代活力;以当代笔墨力量,推动中国画现代形态的演进。但这所有的创新进步都应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精神,因为这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当代画家的使命所在。(图片由画家提供)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