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美术馆珍藏一幅吴冠中的中国画,画面色彩亮丽,是典型的江南原型。吴老原来只是宜兴一个农村的土娃娃,后来却成了法国巴黎的洋学子;他初恋于文学,终恋于美术;他看家的本事是油画,但水墨的功底也过硬。这种种因素的融合,最后成就了他成为杰出的画家、别具慧眼的美学家。
《菜根谭》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吴先生却在一幅画作上这样题写道:“苦瓜藤上结苦瓜,血统也,命也。多少事,光环与花圈,都靠苦瓜成正果。苦瓜不苦,我曾题四字:嚼透黄连。”
2007年吴先生的画作在全国巡展时,先生亲自为展览撰写了一篇题为《近照》的前言:“老人走向遥远,虽渐远渐小,却背影清晰。有人追去摄其影,老人猛回首,被摄了前胸。他笑说:我的衣饰及肌肉都是透明的,你恰恰摄了我的心肺。这里展出的,是其血淋淋的肝胆、心脏。”这,是现实里的吴冠中,也是精神艺术世界里的吴冠中。
他曾经这样说:“我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他活着时便对社会给予最大的捐赠。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百万千万,但他却身居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并向社会捐赠了数百幅画作。他说:“捐献就像嫁女儿,是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以后人家要看吴冠中,要研究吴冠中就要到各大美术馆,这是我的愿望,我要实现它。”
吴先生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凡高和妻子。鲁迅给了吴先生方向,给了他精神支持;凡高给了他性格,给了他独特;而妻子则成全他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吴先生是把鲁迅和凡高当做自己的精神父亲的。
吴先生的水墨巨幅作品《鹦鹉天堂》写实写意,数十只鹦鹉各具神态,顾盼喁喁,一片祥和景象,画家匠心独具,关怀直指人类生存生态生活的大主题。他一生都在画江南,和缓而抒情,着力营造着他梦里心里的江南。《春到江南》,画家选取的是铺着鹅卵石的小巷口,画面的主体则集中在迂回的高墙上。这是带有明显的江南印记的高墙,潮湿的墙面上似乎还有雨后冒出的苔藓的新绿,似在表明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潮湿而温暖的记忆。高墙内老枝纷披的树,则又宛然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隐性说明。《忆江南》表现了烟水两茫茫的江南景色,以意境见长;而《小桥流水人家》则以意境和设色取胜,它借助一株刚刚绽出新绿的孤独的老树、层垒而斑驳的小桥、乌檐粉壁的民居、小桥上散学归来的儿童、远处笼罩在薄雾中的层峦,营造了一种略带忧郁的少年记忆,整个画幅都充盈着一种江南特有的诗意。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