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陶瓷 >

仿古“国宝唐三彩”(3)

2010-05-10 11:1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向阳
据老艺人高成汉的儿子高富尧介绍,会做唐三彩的人一般都要会造窑,否则,釉调得再好都没用。那时候他的祖父们烧制的唐三彩,体积都不大,利用的就
据老艺人高成汉的儿子高富尧介绍,会做唐三彩的人一般都要会造窑,否则,釉调得再好都没用。那时候他的祖父们烧制的唐三彩,体积都不大,利用的就是家中的小窑,因为形状像馒头,艺人们都叫它“馒头窑”。当时的窑温只有七百多度,现在则可以达到一千多度。那时烧制的仿古唐三彩,颜色和品相都正,跟出土的文物十分接近。
 
现在南石山村的大小作坊使用的还是这种“馒头窑”,不过在年届60的高富尧看来,“现在烧的唐三彩用的氧化东西多,仿制出来的东西和出土的东西有大的差距”。
  
高富尧至今还在家中手工制作着他的唐三彩,承续着祖上传下的的仿古记忆。在他眼中,高姓父辈为南石山村唐三彩的生产付出了很大心血,父辈们仿制唐三彩并不是为了钱,就是希望这门独特的手艺能后继有人。
 
还是在1956年的时候,孟津县里成立了“仿古合作社”,南石山村的高姓艺人和其他16位艺人被聘为技术员向工人传授唐三彩技艺,村中人才得以学得此技艺。在特殊的年代,无数珍贵的仿古制品都被当作“四旧”破除,藏在家中的唐三彩也被翻出来砸坏,仿古唐三彩技艺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1969年,高富尧的父亲高成汉开始不断地给国家和省市领导写信,呼吁保护传统工艺,希望能够恢复唐三彩的生产,此后唐三彩的生产才得以断断续续的恢复。到了80年代,南石山村370户人中绝大多数都学会了烧制唐三彩,到1987年7位高姓老艺人中的最后一位去世时,唐三彩这项家传的工艺已不是独门秘诀,而是放开到了允许每家每户生产的地步。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觉得仿古唐三彩是个赚钱的营生,所以南石山村的村民开始大量仿制,生产最红火的时候,村里的大小作坊超过300家,家家都有几座“馒头窑”。
 
南石山村,仿古制陶艺人的村庄
 
随着南石山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外来的民间制陶艺人和专门学习造型艺术的家传子弟、工艺美院的毕业生都开始在这个僻静的山村扎根,潜心仿古陶瓷的研究和生产。
 
仿古“国宝唐三彩”
另外,也有一些仿古研究所和工艺陶瓷厂把这里当作生产基地,为周边的不少村子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让南石山村有了很大变化。
 
村子里最早只有土路,尽管家家都有院子,但楼房却很少,现在水泥路从村西修到村东,穿过朝阳镇,然后直接跟国道相连,村里有十几户人家盖起了两层楼房,外面贴着洁白的瓷片。南石山村现在住着2000多口人,也有从邻村落户到这里的上门女婿,以及在这里买了房子的外来民间制陶艺人。
 
在南石山村从事三彩马生产的张有才、李宣夫妇说:“三四年前这里跟赶集的一样,产品好销,大家都知道在南石山村才会有好收入,买家也都是冲着这来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