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十六:大平调

2009-04-11 16:4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大平调又被称为“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河南北部,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

大平调又被称为“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河南北部,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大平调产生于明代,发展并定型于清顺治年间,是豫北濮阳一带民间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上演剧目均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大平调在其形成初期,多为灾民谋生而自发组织的小戏班,作“板凳头”演出,它糅合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大平调在400多年的岁月里,有过在北京连演一月场场爆满的辉煌,也经历着如今乡下巡演求生存的平淡。然而,无论是掌声还是冷遇,热爱大平调艺术的人们仍努力支撑着它,笑对荣辱,服务观众,并一直坚毅地走下去……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间大平调就已经形成,并且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三个支派,即以濮阳为中心的东路平,以滑县为中心的西路平和以山东东明(原属河南省辖)为中心的河东平。

大平调的红脸最有独到之处,大平调剧种很土,但很豪放、野蛮,戏中烘托大角、架势大,伸胳膊、踢屁股。文武场很有特色,长笛一人多高,听起来特别的刺耳、刺激!好几个大镲,大鼓、破锣,还有很好挺的竹筒梆子,听起来象和尚的木鱼。大平调重袍带戏,每当红脸或黑头出场,大笛子、大镲、大鼓、破锣齐鸣,那场面刺激的要命!(听老人说,以前的豫剧也是这个样子,只不过现在变了)。

大平调戏中二花脸出来好动,走龙套的是在跑、蹦、跳,场面紧凑!去年在我们村唱大平调,把戏台柱子给蹦倒了,好几十个人抽,硬是没有抽起来!

大平调说话、昏段子交多,很爱倒包。

大平调流行河北南部、山东、河南,濮阳一带为“开州平”山东荷泽、河南滑县、河北大名的大平调很有盛名。我们村(河北邯郸肥乡县白落卜村)大平调的传统村。(我们村子大,戏迷多,喜欢袍带戏、各朝各代戏的人多)

大平调的常见剧目有《盘坡》、《哭头》、《司马茅》、《雷振海征北》、《吊死煤山》、《斩单兄信》、《李冰救朝》、《杨广篡位》、《铡美案》等。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具统计约有60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00余出,其内容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历史小说。多以黑脸、红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艺术风格上讲究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表演粗犷夸张。

(编辑:笑傲江湖)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