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艺术特点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每年农历新年到元宵期间或在祈雨等场合举行。会火活动由轮值的村子组织。会火的队伍,除抬“土主”的外其余就是一支文艺游行队伍,其中包括耍武术的、耍杂技的和花灯队伍。“盘灯”是流行于滇东北一带的花灯表演形式。“灯头”带领花灯队伍到接待人家时,通常先由接待人家唱道:
丝弦响,叫三声,
尊声灯头听原因,
灯从哪儿起?
戏从哪儿记?
从头一二说与我,
放你进来参佛神。
“灯头”回唱:
丝弦响,叫三声,
尊声主人听原因,
灯从唐朝起,
戏从唐王记,
从头一二说与你,
放我进去参佛神。
如此一盘一答,灯头都答对了,才被放进场。花灯由于都是在广场演出,所以又被称为“簸箕灯”(形容其表演形式为圆形)或“吹地灰”。广场表演的仪式,各地大同小异。先参拜四方,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开始演出。演出程序一般是先以集体花灯歌舞如《秧佬鼓》、《大头宝宝戏柳翠》、《团场》开场,然后再演出小型花灯歌舞或花灯小戏。
在花灯表演中,歌舞占了很大比重。花灯的“歌”包括“唱”和“打岔”两部分,很少说白。“打岔”就是有韵的说白。老灯中很少有不压韵的道白,因此“歌”和“舞” 就很容易在节奏上统一起来。花灯剧的舞蹈动作,以“崴”为特色,故唱花灯也称作“崴花灯”,主要道具是扇子、帕子。“花灯越崴越喜欢,手帕扇子团团转”,就是对花灯舞蹈的真实写照。传统的花灯舞蹈包括三类,一是只舞不唱。如《狮舞》、《鹬蚌相争》、《凤引麒麟》、《唐僧取经》、《凤凰灯》、《猴子弹棉花》等。这类舞蹈,常以舞者掌握道具的工夫取胜。如《凤凰灯》中的凤凰,做工比较精巧的,舞蹈中其头、眼、嘴、翅、身、尾都可活动,舞者须操作得当,以表现凤凰的各种舞姿。二是集体性歌舞。这类歌舞,有楚雄的《连厢》,姚安的《拉花》,嵩明的《团场》,罗平的《赞花扇》等。花灯舞蹈的对性有四十余种,且各有称谓,如:宝一对、三窝羊、五梅花、蛇褪皮、大荷花、二龙戏水、二龙出水、三面镜、跑四城、大十字、小十字、紫竹编篱笆、黄龙裹尾、螺丝转、里外落城、九连环、见空插花、老牛擦背、对出腰花、满天星、剪子破、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双凤朝阳、满街跑、喜雀串梅、半个月牙、蝴蝶分须、五鼓穿阳、玉八仙、鸽子渡食、跑灯场等。
云南花灯的音乐是云南花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工作者共搜集了一千多首花灯曲调。这些曲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明清小曲,主要有[寄生草]、[打枣竿]、[挂枝儿]、[倒板桨]、[金纽丝]、[闹五更]等。这些小曲在清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已在云南开始流传。当时朱绂在其所著《昆明岁时竹枝词》中,就有“一丝一竹碟浇酒,好唱时新[打枣竿]”的诗句,可见当时昆明已流行“时新”的[打枣竿]。这些小曲流传到云南后,为云南花灯所吸收。它们虽数量不多,但因其结构比较完整,表现力亦比较强,因而在云南花灯唱腔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二是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如[十杯酒]、[虞美人]、[掐菜苔]、[十大姐]等。这类曲调,有的源自云南当地,如来自弥渡山区民歌的[十大姐];有些来自省外其他地区,但用于云南花灯后,经与云南当地语言相结合,已被本地化,成为云南花灯的一部分。这类民歌小调在花灯唱腔音乐中所占比例最大。三是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而来的曲调。如腾冲花灯的《安安送米》,唱的就是高腔;《小放牛》以吹腔演唱;元谋花灯中的勾腔和玉溪花灯中的扑蝶调,系取自滇剧平板。此外,花灯唱腔中的道情、书腔是从云南扬琴中吸收而来。
云南花灯戏的演出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