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角色行当沿袭着宋、元南戏体制,即生、旦、贴、靓妆、老、末、丑七个角色,到了清朝后期有所增加;莆仙戏表演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三个部分,要求头、身、腰的配合;它的音乐渊源可追溯到唐代,其伴奏乐器“锣、鼓、吹”中的吹是随唐教坊大曲的主奏乐器,而“锣、鼓、吹”的伴奏形式,继承着宋代作场的传统。莆仙戏音乐保留了大量早期南戏音乐的原始形态,是随唐大曲、唐宋词曲里巷歌谣等各种音乐融合,演变成戏曲音乐的主要载体。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历史土壤之中,又极受现代观众的欢迎与喜爱。对当地的民俗、语言、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莆仙戏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国就有很大的影响,八十年代进入辉煌时期,剧目六度进京展演,均获国家级大奖,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一定高度,尤其表演艺术令观众与专家“叹为观止”。
莆仙戏 简介 版本3
莆仙戏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剧种,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溶进了独特的莆仙方言和民歌俚曲,到宋代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杂剧”。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描写当时民间戏班活动的情况:“空巷无人尽出嬉”,“大半人多在戏场”。莆仙戏的表演艺术是沿袭南戏艺术而成的,分为生、旦、贴旦、靓、净、末、丑诸角,称为“七子班” ,并有一套十分优美的综合歌、舞、念、打的表演形式和科介。至明初,“兴化杂剧”在南戏声腔的基础上,熔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宋元词曲歌舞为一炉,形成了具有莆仙地方特色的戏剧 - 莆仙戏。千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深得莆仙人民的喜爱,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华,流传于莆田、仙游、福清县南部、惠安县北部以及东南亚各国,喜欢观看莆仙戏的民众达三百多万人。千年盛演不衰的莆仙戏艺术丰富多彩,目前收集到的传统剧目达5000多个,剧本8000多本,音乐曲牌900多题。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剧目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分别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1978年改革开放后,莆仙戏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100多个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活跃在城镇乡村,长演不衰,莆仙戏迎来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1981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应调晋京演出。1985年,莆仙戏《秋风辞》晋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1986年,莆仙戏《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再次晋京展演。这些剧目饮誉京城,轰动全国,并连获大奖,为莆仙戏在中国剧坛赢得重要一席,也为莆田市赢来了“戏曲之乡”的称号。
十音八乐
莆田市的民间音乐古色古香,民间舞蹈绚丽多彩。音乐主要有“十音”、“八乐”、“大鼓吹”等曲种。“十音”俗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十音”、“八乐”、“大鼓吹”等曲种,古代多为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时演奏,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群众文娱活动。民间舞蹈风格独特,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了兴化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和习俗、宗教和信仰。近年来,莆田市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传统曲目经过改编,参加过全国调演,或出国访问,引起了关注,也深受群众的喜爱。
作家与作品
莆田市著书立说者历代不乏其人。自唐至清,莆仙人的各类著述多达3000余种,内容涉及广泛。其中宋、明、清最为活跃,三代著书立说有考者有900多人,著作2096部。莆仙人诗作收入《全唐诗》的30多首,选入《四库全书》的兴化人著作40部,共748卷,还有存目37部、34卷。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郑樵的《通志》,柯维马其的《宋史新编》,蔡襄的《蔡忠惠文集》,刘克庄的《后村词笺注》、《后村诗话》,林光朝的《艾轩集》,郑纪的《东园诗文集》,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等。这些著作为祖国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现代的莆仙籍作家学者的著作也颇为丰富。文学艺术方面,郭风的文集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陈仁鉴的戏剧集,陈禅心的诗词集,李耕的国画集,黄衣青的儿童文学选、彭燕郊的诗歌集,俞元桂的散文研究文集,许怀中的鲁迅研究文集,海外的周颖南、云里风也著作颇丰,这些名人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艺术界都有相当的影响。科技、政治、历史方面的著作也令人注目。朱维干的史稿,黄震的病虫害防治,郑庆端的传染病学,刘思职的生物化学大纲,蓝碧霞的生物史,闵桂荣的宇航技术工程,林栋梁的热处理,洪文兴的地球化学,林圃的经济学等著作较为重要。此外,莆田市的一些专家学者尚有大量的佳作散见于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文坛、论坛上,还有许多中青年作家、学者颇引人注目,陈章武、林丹娅、杨健民、郑怀兴、周长赋、陈章汉等人,他们的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编辑:笑傲江湖)